不會注音符號=註定失敗的孩子?

調至外縣市服務的康老師,今天撥空返校看看她教過的孩子們,大家都很高興!老同事見面,三句話不離本行。可,我們談的是「注音符號」![@more@]

擔任一年級導師的康老師說,她們學校該年級的老師,有大半是不按表操課,而是全心全力、整天投注在第十一週舉行的檢測準備上—-管他數學還是生活,此時此刻注音符號最大!

注音符號有多大呢?沒錯!它是官方認定唯一合法的國字標音記號,從民國19年4月29日國民政府正式命名為「注音符號」實施至今以來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只是,在這一段不算短的歲月,相信有「一小部分」的學生,無論老師如何的努力、家長嚴加鞭策、甚至孩子沒夜沒日的用功,仍無法學會這套「武斷/規約」的標
音記號系統—-這些學生,我是真的親眼見過,而且年年都有!但這些不會注音符號、未能取得認識國字的的第一把鑰匙的孩子,是否就註定他/她們在識字這
條路上一定是失敗的呢?

我曾經教過一位女學生,她是真的非常有意思。因為,在我看來,她的注音符號是「完全不行」—-國語試卷上第一大題寫注音,十個題目,最多「猜對」兩三
題!有趣的是,她所寫出來的作文,比那些會注音符號的學生還要好些;弔詭的是,二者的錯字率竟是差不了多少。我不知道在學理上要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但這
位女生在日後的學業表現,跟她小學的同窗相比較,在升學的表現上,真的是一點也不差。

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孩子不會注音符號,大多數會被認定在學習這條路上是會失敗的—-尤其是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我們幾乎可以從學生不會注音符號「以
後」,衍生出一套學習失敗衰敗的演繹規則來:不認識字→讀不懂句子與文章的意思→數學只會計算題不會應用題→對閱讀沒興趣……。在老師的教學經驗
法則中,這樣的演繹(推理?)不無其道理,而老師也絕對會死守學生必須學會注音符號才能順利展開學習這一馬奇諾防線。或許,這是我們的文化宿命吧!音與字
是不同的符號系統,學會注音符號,未必會寫出正確的字來;以字注字的情形,亦多有所聞—-好比「以好記郝」。

注音符號,似乎是部分學子學習生涯當中的一個痛。除了二聲、三聲分不清之外,「蜘吃蝨日」還得刻意把舌頭捲起來,捲得不好硬念出聲音,只會讓聽者皺眉。只
是說真的,打開電視,包括那些沒事搞個八卦緋聞的大牌記者,有多少說的國語是字正腔圓、標準的北京/普通話(京片子)—-包括老師在內?NO!台灣國
語—-管他是鴟癡屍ㄖ還是鶿趀謕—-我們很習慣、也很自然,它也的確成為溝通的語言之一,但我們仍堅持一件很奇怪的事:就算你不太會唸「疧瓻鳲
ㄖ」,你也要懂得「卮」得唸ㄓ,而「摛」得唸ㄔ…—-因為考試會考!

然而,我們的學校教育,對於注音符號的堅持,幾乎是到了死心眼的地步,不僅沒有第二套、第三套方式來教導那些「文化不利」的孩子識字,同時也將所有一切的
失敗歸咎於他們不會注音符號。所幸—-也是萬幸—-在有些老師默默的投入下,他/她們利用一些不為官方認可的旁門左道的教學方法—-我說的不
是體罰的方式—-很有耐心的地教會孩子識字,儘管這些孩子對於注音符號還是霧煞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