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校卅七年來,我們頭一次將運動會從學校移到沙灘上舉行。[@more@]
也因為是第一次,有太多太多從未有過的經驗,老師們只能從反覆的預測與揣摩中來進行,盡可能地把事前規劃給做好。
十月七日之前,整個氣候型態跟酷熱的夏天沒什麼兩樣。而從確定運動會舉辦日期的那一天開始,老師們最為在意的就是難以掌握的天氣:沙灘不比學校操場,如何做好防曬措施,讓孩子們在曝曬中進行一整個早上的運動比賽,我們是從遮蔭與飲水的補充來著手。運動會當天,又因東北季風南下天氣轉為陰有雨,好在雨都下得不大,讓活動得以順利進修。不過十點過後,天氣轉晴,沙灘被太陽照過後蒸發起一片片的水氣,一股熱氣頓時從腳底直往上升。因此,比完躲避球後,老師們決定在跑完大隊接力便結束上午所有的活動,拔河決賽待返校後再舉行。
在學校裡舉辦運動會,以司令台為中心的場地規劃與使用多有慣例可依循。一旦走出學校,就必須做好探勘與重新整理的工作。由於運動會的前五天,龍王颱風為沙灘上帶來數量可觀的垃圾,為此,我們還安排高年級學生利用週四下午三節課進行淨灘活動,將場地稍稍做一整理。這其中,最辛苦的是訓導組組長志峰老師,他一個人從偌大的沙灘整理出躲避球、大隊接力和拔河比賽等三個場地,並妥善做好測量與標記的工作,他真的是這次運動會最大的功臣。
此外,運動會另一重要競賽活動—-沙雕—-場地的選擇,得顧考量潮汐與學生安全的問題,原先我們還打算要去「整理」出一塊適合進行沙雕的場地,不過吳老師的建議很實在:經過十二小時的漲潮,海浪又不知會帶多少垃圾上岸,整理也是做白工。當天,選擇了小溪出海口邊的一塊沙地來進行,那個場地不錯,沒什麼垃圾,取水、清洗都方便。
這次運動會最棘手的問題莫過於場地布置所需要的器材、設備,都要以搬運的方式從學校搬送至會場。到底要準備哪些東西,總務賴主任和許大哥利用週四一整天,將各種物品打理完畢,以好隔天一早便上車。會場,我們請工人搭了三個棚架,一個充作司令台與來賓休息區,另外兩個是讓學生置放個人物品與休息用的。由於從下車處至會場仍約莫有一百多公尺,在沙灘上搬運東西實在是很累人的一件事。尤其上午的活動告一段落,四到六年級的學生大多是拖著腳步在搬東西,物品也變得沈重許多,屢屢脫手而落。
這次能夠到海邊舉辦校慶運動會,學生人數少也是一個考量,只需一部遊覽車來回兩趟,不到半個小時便能將所有師生載至會場。正因為是小學校的關係,讓我們可以嘗試辦理各種不同型態的運動會。這次運動會較未能顧慮到的是上廁所方便問題,由於沒有租用流動廁所,加上去一趟廁所來回要花上三、四分鐘的時間,「還好」當天上午師生忙到沒時間上廁所,表面上看似省了一筆經費的開銷,但憋尿的感受我想並不好受。
整體而言,十月的沙灘校慶運動會是相當的成功,孩子們很快樂—-尤其是玩沙、逐浪的確讓他們能夠在笑聲中放開身心。當我在拔河比賽看到一位二年級的小朋友整個人掛在繩上、翻了一圈又繼續拔河的模樣,也不禁哈哈大笑。
瑕不掩瑜之處,比較值得我們深思的是:老師在集合與做活動說明時,學生仍低頭玩,有些甚至和同學大聲說話,變得師生雙方好像在比大小聲(我就很擔心志峰老師會破嗓失聲),這一點在歷年的預演與正式會場都會不斷的出現,要如何改進,可能不是「小朋友請不要說話、安靜、注意…」等提示性的話語就可以解決的(我們的群體教育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它並不會與學生的個性表現相衝突,而是讓學生將群體視為和自己一樣的重要)。另外,在螃蟹館用餐時,學生與大人也都發出相當吵雜的聲音,室內鬧烘烘的,似乎也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