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要故意批評這家平面新聞媒體,不過若以媒體識讀教育的實施來看,這家媒體的報導反倒是很適合作為課堂上的教材—-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與批判的能力。
[@more@]臺灣的報紙,一向是報導與評論不分,一個版面往往將這二者夾雜在一塊兒,不做任何明顯的區分,尤其是一些記者的「感言」,經常就這麼放在報導的下頭或是來個接續式的「偽報導」。久而久之,讀者便會形成了不自知的讀報錯覺:以為評論就是報導,而報導就是評論,在此情形下,被徹底消解的是媒體掛在嘴鞭、卻永遠做不到的「客觀公正的報導」。我不否認媒體要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評論是必須要的。當下媒體最糟糕的是,就是評論的觀點出現一些社會觀察的推論式想像。
我所讀到的這篇評論,是有關這家新聞媒體對今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批評「白癡題與遮羞布」。我讀完這篇黑白集的社會意見評論,還真是發現一些很灰色的玩意:哪些題目是「白痴題」,應該提出足夠說服他人的證據來並進行公共論辯,而不是隨隨便便寫一篇報導來嘲諷,然後提出一些奇奇怪怪「推論式」的觀點,這種觀點的社會觀察,就好比亂戴一副眼鏡亂看一番,還自以為有深度—-然而,這就是台灣當下的媒體文化!
有句戲謔的話:中國的報紙要由右向左看,台灣的報紙要顛倒看,這句話到廿一世紀的今天,仍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