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宋文里老師所寫的「再現青少年」,的確是一篇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章。
[@more@]這篇文章一開頭,就問了個好問題:
我要提的問題聽起來很簡單:「對於教育者而言,真實的『青少年』到底是什麼?」或說:「我們雖然口口聲聲地談論著『青少年』,但「我們」可知自己確是在談「他們」嗎?
宋老師指出:
在教育論述的傳統中,用年齡層來把「學生」這個對象劃分為幾個群體──兒童、青少年、青年等等,然後將他們分別歸屬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或繼續教育、高等教
育的對象,其實只是便於教育分工的權宜措施,並未解決教育者對於教育對象之理解上的難題,或是other mind的難題。
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在於宋老師以「社會再現」以及「域/鏡關係」等兩條理論軸線,來拆解大人(或成人)透過想像與符號所建構出的青少年圖像,至於真實的青少年是什麼,必須透過再現分析解構想像與符號域裡的青少年,我們才能探測到青少年世界的一點點真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