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把國語所有課文逐頁掃瞄成圖形檔。上課的時候,只要透過投影機,搭配可以在電腦上直接書寫的軟體,便可在「課文」上直接註記,上起課來不僅方便而且效果也不錯。[@more@]由
於電腦教室幾乎沒有人在用,四、五、六年級的教室都有自己的電腦,所以我們班便把電腦教室整個包了下來。因此,這學期會有更多的課是在電腦教室上課,主要
是國語、自然還有綜合活動。至於數學方面,還要再評估。前幾年,很多學生的作品到處置放,也沒有一個歸類或系統的方式來做整理。等到需要時,往往要花很多
時間在個人的置物箱或不同的網站「翻箱倒櫃」,辛苦半天也未必找得到。
將學生學習歷程所留下的成果盡可能的做到數位化,相信很多老師對此都有深刻的體認;而要在有限的時間下把這件事給做好,就非得請學生幫忙不可了。然言,這個幫忙不是純粹像應付許多官方評鑑那般,只是做(假)資料。教學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歷程,不是靠一堆死的資料就能捕捉得到。就算全程錄影、拍照,也還是得從那些被拍攝、記錄的影像當中,去說出個意義來,資料才能顯現出教育的那種動態感來。而也正是這個「被說出的意義」才是值得老師去做的資料。要不然,在我看來不過是一堆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失去感覺的東西—-除非,那些留下的東西,三不五時會被拿出來說說…。
在
我手邊,有將近七、八年前學生寫的作文簿。這些作文簿,幾乎每一學期都會被拿出來和「目前」的學生們談談前人的寫作情形。作為學習成果的資料,已泛黃的作
文簿之所以有意義在於它們是不斷地在教室現場被「一個時間裡的師生」拿出來重新談過,甚至寫過並賦予新的意義。而這被留下來的學習成果,終能不斷的開花結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