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學年,由於學校進行平板電腦的教學實驗,我便利用兩節國語課的時間來進行閱讀教學。[@more@]記得在準備詩人白靈先生所寫的「衣索比亞的下午」一課時,詩文的內容是以蒼蠅來比喻衣索比亞的孩童身處在
飢荒中,每天只是期待著救濟品的到來。當時,我極力思索這樣的閱讀素材,究竟要如何取材才能讓學生感同身受。最後,決定下帖猛藥,來個影像閱讀:就讓同學們看看飢餓的樣子有多慘!
網路上類似的照片很
多,但要找出那種極具震撼力的,還是得花些時間。只是,我邊找邊看,加上閱讀一些來自國外的報導與分析,心情卻是愈來愈難過…
在上國語課的那個下午,同學們陸續登錄教學平台並開啟教材,當大家看到第二頁一張渾身都是蒼蠅的非洲兒童的照片,許多人的表情是緊皺眉頭。而這時,我突然聽到「好噁心」三個字。「唉!」,我嘆了一口氣的說:「你們怎麼會想到噁心這兩個字呢?那可能是大家從來都沒有這樣的遭遇過,我想你們大概也難
以體會了。老師看到這張照片時,難過到眼淚快掉下來,只覺得這孩子好可憐…」。隨著課程的進展,文字的閱讀加上照片的呈現,有學生開始說:「看不下去
了…」。
對於某些議題,學生總是說得頭頭是道,但總有進不去的感覺。這或許是課堂教學本身的限制,因為模擬不夠逼真,即使逼真仍不夠真實,遑論生
活現實中的親身體驗。我記得美國發生911事件時,班上有些男生看見新聞畫面雙子星大樓轟然倒塌的畫面,竟然大聲喊「水」(台語),這似乎也道出了虛擬/現
實因難以劃分而出現一種漠然的心態。再舉個例子來說吧!學生從課本上得知泡沫髮膠的成分含有危害地球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但在青春年少正是愛美的階段,你跟他們說不要用髮
膠,有用乎?就算是有的髮膠已不含氟氯碳化物,但有多少少年仔去買髮膠時,會去注意標籤上的那些小字?
我有點擔心的是:現在的一些教學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同身受,紛紛下猛藥,而且藥性越來越強。但不知道學生會不會產生抗體?到那時候,再怎麼可憐、甚至恐怖、令人不寒而慄的照片,他們一樣是無動於衷,甚至跟你說:「老師,好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