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y
subject could be taught to any child at any age in some form that was
honset.[@more@]
文化心理學大師布魯納在「教育的文化」(Bruner, 1996)一書中,回顧他三十年前所寫的「教育的歷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這本關於認知歷程研究的書,再度提到了我們在接受師資養成訓練時,都聽過但未必真正理解其中那奧妙意涵的名言:Any
subject could be taught to any child at any age in some form that was
honset(p.
xii)–任何一門學科(或題材的知識)都可以利用某種心智上真實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一名兒童。這個subject,課程學者把它翻成「學科」
(歐用生, 1994, p. 144),另有譯成「題材」(宋文里, 2000, p.
20)。但這句話的關鍵是在honest這個字,可以是真實,也可以是誠實。
布魯納的這句話影響我非常的深,它已經深到成為我教學工作中
的一種信念,激勵著我儘可能朝向這個理想往前走下去。每當有人問我:「你給學生讀的那些東西,學生真的懂嗎?」我的回應總是:「你不試試看,怎麼知道他不懂?」。當然,
問者總是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有著許多的懷疑:「這到底行不行啊?」
當我讀過S. B. Heath那本經典的民族誌研究Ways with Words之後,在實做上,給了我相當大的震撼與體認,那就是:文化這個工具箱裡,有我們取之不竭的利器,但我們的學校教育在教導學生時,總是拿錯工具。
也就是說,Bruner所指的那個誠實的方式,會因為我們選錯工具而顯得虛假,但我們卻仍信以為真。
尤其在教學現場,我們會有很多未經證實、甚至拿不出可以說服人去
相信的證據而形成的迷思。而當初我們會(被迫)去相信,那純粹是政治霸權的關係。因此,過去我們會有下列這般鮮明強烈的例子,在學校說母語會妨礙國語學習的假
說。這種假說透過話語的力量所建構的教育現實是:被罰抄「在學校我不能說台語」、罰錢甚至在制服上縫黑扣子等莫名其妙,甚至是不可思議的教育現象。然而,當我們將此一假說當作是真理來對待時,Bruner所說的那個honest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