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待鄉土語言

約莫是三、四年前,有位老師反映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

[@more@]她說:「我家不說台語,為什麼一定要學呢?我不能當地球村的公民嗎?只想學好英文啊!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哪有力氣學那麼多東西呢?」


麼說,好像沒錯,但我認為這些問題牽涉到學校課程內容選擇的政治學層面的探討,任何課程內容都是某種特定意識型態、價值的選擇,而且不可能是價值中
立的—-今天鄉土語言會進入到學校課程,絕對也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老師當然可以搞歪它,虛應兩下不實施或假裝實施,而這就是「課程轉化」層面的
問題了。我是比較從「文化」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像在我們學校,小孩子說台語比說國語強得太多,那麼一個小孩子初到學校,如果能用最切合他所用的語言來和
他溝通,我想對於老師的教學是絕對有幫助的。至於在台北市大都會地區,就有點彆扭了—-學台語、客家話或原住民語言跟學外國語是沒什麼兩樣的。


果讓孩子自由選擇的話,我想有很多學生會選擇日語甚至韓語,而不是英語。對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要說的是:這個地球上有那麼多的語言,是如
此的美妙,也因為有那麼多的語言,我們的文學世界才得以豐饒,人類的創作才得以源源不斷—-但丁的神曲首用義大利方言寫成,打破拉丁語壟斷的局面,卻
是文學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也因為有但丁的神曲,所以我們看到布萊德彼特和摩根費裡曼所演的「火線追緝令」中,該書成為重要的破案線索。因此,在我看來,
失去任何一種語言,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文化資產的損失。

幾年前,看公視的國際新聞報導(2001/05/07):教宗到敘利亞(回教
國家)去訪問,而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的某個小村落,仍保存了當初耶穌來到該地方傳教時,所使用的語言,而且目前全世界也只有那個村莊使用該語言,在回教
徒佔領該地區後的這幾千年來,如今想要窺探耶穌傳教的歷史,造訪那個村落具有特別的宗教文化意義。

任何一種語言它承載的意義,遠遠多於溝通二字,這是我最想說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