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個月為了做同事退休歡送會的開場短片,準備過程中想了不少有趣的事。[@more@]
之所以想,一來可緩和內心「弄不出來」的焦慮,二來整理思緒把影片所要傳達的故事線索更加清楚。
同事退休在我校成立至今四十多年,算是久久一次的事,1968年8月從分校獨立設校以來,1987年3月才出現第一位退休的老前輩,接著是1992年7月,一直到去年才又有同事(校護)退休。前兩位退休的前輩學校都有留下照片,大致就是校長、家長會致贈紀念品的合照,然後一些人上台致詞。我猜想:在沒有數位相機的年代,我們也不會刻意去拍一支8厘米或者攝錄影機的短片,甚至不會去沖洗正片弄個幻燈片搭配音樂播放來回顧老同事過往在校的生活點滴,畢竟這些在學校都算是很稀奇的玩意。但歡送會一樣很有意思,因為會有不少人「講故事」。
當然,這不是說現在的歡送會沒有講故事,只是多了一個叫做用影像說故事的流程—-這玩意可是過去政界且必須有豐功偉業的大人物才能享有的特權呢!
現在流行用照片或影片講故事—-電腦製作,很方便地—-但影像與腦海記憶的回顧就「歷歷在目」這點而言,似乎是有差別的:前者是看了影片或照片後才去想故事,而且大多時候會覺得很訝異,「啊!有這事啊,怎麼都記不得了呢?」;而後者則是「啪」的一聲就讓人從大腦的抽屜裡,找到過往那些人、那些事的回憶,想著想著還會自己偷偷笑了起來(或滴下淚來)。這二者並非截然二分,因為當下的我們既需要影像資料,也需要影像沒有紀錄到卻存放在腦海裡的故事—-若我們還記得住一些的話。
用影像說故事,無法逃避選擇這一難題,去年跟今年製作同事退休歡送會開場影片就遇到這問題,而且還真棘手:首先我必須從上萬張的數位照片去挑選跟當事人有關的照片。數位照片是這樣子的,除非拍完後有即做整理的習慣,且這習慣還不是普通的習慣,而是對每一張照片下了關鍵字的「標籤」(tag),搜尋起來自然事半功倍;不然,頂多是弄個資料夾,加個日期和簡易的標題就把一堆照片給封存了。其次,照片選好了,總得鋪陳個「劇情」(或故事情節)吧!但這故事多少已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故事,而是我要透過照片說的事—-協作是另一回事—-這故事只能儘可能地貼近,卻永遠只能呈現部分。妙就妙這部分總有很多的想像,因為一張照片可以說出無數個版本的故事,幹過學校各式評鑑資料的同工都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意思。去年做護士阿姨的退休短片,因她在本校服務六年,所以我設想的劇情就是小學生從一年級入學到他們六年級畢業,在每日的學校生活中,護士阿姨在哪些事同他們產生了連結。依此作為主軸,照片與照片之間的敘事就有了連貫的意義。
今年的麻煩是:退休的W老師在本校服務了19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沒有數位相片,只能從沖洗的舊照片去找,即便有了相片,卻想不出故事來。「資料會說話」,這是我在學院進修期間指導教授不斷反覆提醒的事。因此,好幾個星期幹的事情就是反覆看著已經找好的照片去做篩選,接著就看到很有意思的東西了…
W老師在本校長期擔任學務組長,大多數的照片(不管是我拍的還是其他同事拍的)都是她在對學生「講話」,當然這事態的樣貌相當豐富,訓話、宣導、指責、勸勉、提醒、教誨、分享…,但照片敘述的似乎不是當時的事態,而是場合—-從室內講到室外,從室外講到學校圍牆外的戶外,再從戶外講回到過去她初到學校的那間教室,真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我一直想知道那些張的照片裡,當時,W老師對同學說了些什麼…。
連著兩年製作同事退休歡送會的開場短片,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感覺上我和他們同在一所學校工作了那麼多年,其實真正能夠接觸的時間卻是相對的零碎、短暫,似乎短到「好好喝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學校生活時間表的安排一直是如此,想閒聊喝咖啡,自己找時間去),不過也因為如此,多年下來每日三言兩語的片段累積,最終仍讓我得以透過影片短短的兩、三分鐘,為他們獻上退休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