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YouTube看到一支短片,「蘇力風災後,童玩節一日復園大揭祕!」[@more@]
相信大家看完後,或多或少都會覺得感動。尤其這半個多月以來,因禁閉室事件受到重創的國軍,在颱風災後出動不少人力協助恢復園區,的確要給這些士官兵肯定與鼓勵。當然,童玩節的工作人員,不管是工讀生、清潔隊員,還是維護相關設備的廠商工作人員,大家群力合作,在颱風前做好防災工作,將災害減至最低;颱風過後,又以最快的速度讓童玩節順利開園,大家辛苦了,謝謝你們!
在復園大揭密的影片裡,有一點倒是想提出來:我們除了看到大量的人力投入之外,相關機械設備的運用似乎不多見。打掃落葉,用得是傳統竹掃把(是真的很好用);堆集的樹葉,一樣是用雙手裝進垃圾袋;戲水的水池和給遊客坐的塑膠椅子,工作人員則肩負並拖著強力水柱的水管來進行清洗。我在想,看完影片的感動就在於裡頭的「那麼多人」如此努力、辛苦,但換個方面來想:我們文化裡不是有句話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這話是在比喻做好一件事情,準備工作非常重要。純粹回到工具面來看,童玩節這麼多年下來,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颱風後的復園,但工具的運用卻跟過去無異,投入的人力亦和以往相去不遠。
一個已經成為縣內多年來暑假常態性辦理的活動,追求進步與改善的不是只有活動的內容項目,創意也不應只侷限在遊樂硬體設備。如果可以讓遊客看到,童玩節竟可以最少的人力,操作機械設備迅速地整理園區,這本身不也是個賣點?而若以場地因素表示不力機械操作或者找不到相關的器械,可想而知,我們的創意與研發是多麼的薄弱。我們能不能有一種設備來讓工作人員不必背著水管,而是按幾個鈕,像洗碗機一樣上沖下洗地來清洗椅子?掃好的落葉能否就讓機器來代勞呢?
機器沒有辦法完全代替人力,但小朋友們跟著爸爸媽媽在童玩節園區看見叔叔伯伯熟練地操作機械設備在進行打掃整理,叔叔伯伯適時跟孩童講解如何運作這設備,這裡頭有很多很多的機會教育,童玩節的教育意義也會跟著豐富起來……
附帶一提:清大退休的彭明輝老師在他的部落格有一篇〈什麼叫『進步的社會?』〉的文章,一併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