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編寫課程計畫的時候…[@more@]
前 言
今年縣內的課程計畫編寫,做了很大的改變,需全數彙整至校務行政系統。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各校需在新學年的開學前完成年度的課程計畫,根據課程綱要,課程計畫需「備查」,但本縣一向忠誠精實,可能覺得備查還不夠,於是把備字改成「審」。就地方層級落實課程實施的角度來看,透過一定的人力與資源做積極的審查,可以協助各校將課程計畫編寫得更完善。只是,就本縣這幾年實施下來的課程審查來看:協助只是名,實際上是下指令給各校,必須符合某些要求(尤其是格式上的規定)才能通過審查。特別是在學校本位課程,若大家仍記憶猶新的話,迎合審查口味、投其所好,反倒變成在審查時別自找麻煩的關鍵。於是乎,幾年前,各校忙著辦理學校本位課程編寫的研習,講師也很固定,就是那幾位。如此下來,本縣的校本課程就算內容不同,架構與形式的編寫卻是統一的。在幾乎同個架構下的在地課程,即是本縣學校本位課程之特色!
規格一致不好嗎?規格一致對審查而言,當然好,方便檢閱嘛!但對課程本身而言,卻是戕害。本縣的學校課程計畫編寫,搞得有點像是旅行社的跟團旅行,而「按表操課」即教學正常化的思維,弄得學習之旅就是跑景點。或許你會說:還是有優秀的老師在這套體系的運作下,對教學做出創新,對課程進行反思。這麼說好了:制式或規格化的學校課程計畫,老師的角色越來越趨近導遊。有跟過團旅行出遊的朋友都知道,導遊也是千百種樣子—-有的只會拚命帶你去購物、要你消費(上課不斷要求學生做事實性知識的練習,寫測驗卷);有的把你帶到景點後,粗略的解說便告訴你幾點幾分上車(課本內容講解完便要學生寫習作、學習單);有的會帶你去景點一些比較特殊的玩意(願意多花些時間跟學生再多談課本沒寫的想法或觀念);少數還會順便帶你去看一下私房景點(花時間做補充教材)。好的導遊讓你行程豐收;遇到不怎樣的導遊,旅行變成打發時間。但導遊都是跟著旅行社規劃的行程在走,問題是:我們為什麼一定非跟團不可?
課程學者William Pinar曾說過:課程,就像一段旅程。
旅程的展開有很多可能性,時下不少人選擇自助旅行,甚或是半自助旅行,一樣玩得開開心心—-不信去問中國遊客:到底是自由行呢,還是行程緊湊、必須早起出發、景點停留時間太短的跟團旅遊來得有趣?而就算是自助旅行,也有很多種,有些人會規劃得非常詳盡,但詳盡中又保有彈性;有的很隨性,甚至到了當地才開始找旅館、問路人哪間餐廳好吃。但我們的學校課程計畫,看不到冒險、也看不到勇氣,小心翼翼,亦步亦趨,一切只求安全,不容許意外—-沒有意外,哪來的經驗/驚豔?或許你會說:學校課程計畫不過是個參考、指引,你看縣內九年一貫課程訪視認真的模樣,拿著計畫追問你「落實」的情形,你還會說那只是個參考、指引嗎?簡單說:寫在上頭的景點,累死也要跑完!景點寫得不夠詳盡的,請補充;格式若不符,亦請修改。
這樣的跟團旅行,我們竟然玩了十多年,依舊樂此不疲……
後 語
科技始於人性,但本縣所使用的這套校務行政系統,關於課程計畫的編寫,簡直是「科技屎於人性」!而以此工具嚴密監控各校課程計畫撰寫進度、採取格式化且不考量各校實際情況的審查態度,一整個想落屎(lau-sai)……
教育處規定各校七月要完成課程計畫,但學校往往是八月過後才能(還不一定可以)搞定人事與課務安排,這心態似乎是:我不管你學校人事的問題,反正學校只要有人,就一定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課程計畫,以便審查作業的展開,不然那麼多的學校,我們哪審得完!(把審字改回原來的備不就好了?)這下可有趣了:有些學校必須甄選代課或兼課教師,甚至在開學過後還不一定找得到老師,而找到老師之後,便連忙課程計畫、教科書、教學指引丟給他,要他馬上進入狀況、帶團出發。有什麼比這更荒謬的事嗎?
此外,小學校的課程計畫非得靠老師分工才有辦法完成(通通交給課發組長或某一位老師全數負責,那是整人,而且有違課綱對於設計課程計畫的理念—-反正現在很多是理念都是口號,喊爽的,也沒人會在乎),但以這套系統來說,現在我只能針對個人所任教的年籍、領域來編寫。只是,本校導遊人力不足,只能依照學習領域來編寫:國語領域召集人,你就負責一到六年級的國語的進度表,數學、自然、社會…依照辦理。系統卻沒那麼友善,除非我成為此系統的「至尊天王」,否則,根本開不了工。
把管理權開放給老師,大家都變成至尊天王,一個不小心,全盤皆亂。科技不就是要使人工作省時省力嗎?實際上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是整人費力!
話說「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這課程計畫編寫系統、還有本縣對於撰寫的諸多規定,還真是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