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學生運動競賽,長期以來的思維一直是輸贏掛帥,不太過問教育二字—-或者教育只是點綴。[@more@]
是的!誰都不喜歡輸的感覺,但教育擺在首位的好處是:我們永遠可以看到贏的是什麼!且看: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embed?video_id=532204793476578
我想在台灣,像 Mitchell Marcus 這樣的孩子,想加入「正常」的學校籃球隊,想都別想,門都沒有(甚至會訕笑地說:「去特殊學校加入智障或腦殘籃球隊吧」)!而敢像Peter Morales做出這般決定,置輸贏於不顧的教練,肯定也是少之又少(在台灣,如此激勵感人的學生運動比賽,好像也沒有,因為我們頂多透過報導,注意到那些獲得冠軍的選手背後付出的心血與汗水,敗者根本上不了檯面)。不過,教育的力量就在這裡,這孩子可能這一輩子只有那麼一次機會在場上投進這一球,而對手 Johnathan Montanez說得好:「 我從小被教導,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別人…應該給他這樣的機會 !」
「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別人」,光是這句話,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有不少可以改變的空間與想像(對待方式是會社會複製的)。尤其政府緊鑼密鼓地在搞十二年國教,專注在一些雞毛蒜皮的技術問題上錙銖計較、打轉,若從小到大,能把孩子在運動場上教會這一點就足夠了—-(打躲避球時)不嘲笑同學、願意主動給他人表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