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歪縣府的美意?——從防災頭套談起…

這個新學年(101學年)開學,縣內的中小學生都拿到了一頂由縣府以500萬元經費所添購的防災頭套。[@more@]

而9月21日全國防災日那天,學校也藉由地震防災的演練,讓學生們戴上了這頂顏色鮮豔的防災頭套。縣府的相關官員,甚至縣長可能不知道的是:這頂頭套進到教室後,可讓教室現場的老師傷了一些腦筋。儘管這頂頭套縣府的說法是強調多功能,有地震發生時,可保護頭部安全;也可以放在椅子後面當作靠墊或坐墊;亦可在學生中午午休時當作趴枕使用。但究竟「平時」要放在哪比較好,這個看似「沒什麼、很容易解決」的小問題,其實背後確有大學問!當然,站在教育工作最前線的老師,腦筋動得快的多的是,這一點也難不倒他們:

不過,這個月初,一位同樣是在學校工作的好友,說了件讓我嚇了一跳的事:他女兒的老師要班上學生將防災頭套拿回家,因為「佔空間」!的確,政府沒說這頭套一定得放在學校使用不可,不過既然是在學校發放,又如此重視學校的防災教育(縣內的部落格貼了一堆各校防災計畫與實施成果的文章),要是哪個上課日的大白天發生地震,學生沒頭套可戴且因此有人頭部受傷,那該怎麼辦?但我們如果不先對教室的物理空間環境作一整體瞭解的話,便譴責老師的作法失當,顯然地,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有參觀過台灣小學教室的都知道,現今的教室裡都有學生的置物櫃。這個置物櫃說來不大,學生把課本、作業、潔牙工具、美勞用具、音樂課要使用的樂器、字典(國語加英語)甚至書包塞滿後—-即便認真的老師規定孩子物品要如何擺放才會整齊—-已無多少空間再塞進那蓬鬆鬆的防災頭套了。接著我們的目光轉向學生的課桌椅,相信參觀者同樣也會印象深刻:椅子上一邊掛了便當袋、另一邊則是上學時戴的小帽,一旁還放著置物櫃擺不進去的書包。椅子正下方的置物板一樣是塞得滿滿,沒完成的美勞作品、剪刀、老師發的補充教材、自然課實用要用的器材…。而桌子的抽屜,因考量學生坐得是否舒適,設計得就不大,大概就教科書尺寸大小。而別忘了:學生習慣將該日要上的課所使用的課本與習作,先整理出來然後擺在抽屜裡。若是上課後才舉手跟老師說要去拿課本,可會耽誤大家的時間。學生的空間幾乎都滿了,防災頭套看來還是找不到家…

或許大家會說:上頭照片裡的那位老師很厲害,直接要學生將頭套套在椅背上,不就是妥善利用空間了嗎?但在我看來,這樣的擺置有一個小小的缺點,可能忽略了學生取物的慣性問題。畢竟我們的後腦沒長眼,從前面位置取出物品的速度,絕對比轉身向後拿的速度要來得快些。當然,可愛的台灣人或許會笑著說:「有差那一、兩秒嗎?」但如果天災發生,放在分秒必爭的避災來看,這一、兩秒,幸運的話叫做逃過一劫,不幸的話叫做天人永隔。所幸,教室現場的老師還真的是厲害:

        

這個設計花的錢不多,一來讓頭套有了固定的家,二來學生只要雙手一抽,便能很快將頭套取出戴在頭上,躲在桌子底下避災。

而從這樣一個小小的設計上的改變,卻讓我想到一個更有趣的事:現今政府往往有不少「美意」的政策,但民眾要嘛幹譙到沒力,要嘛就是嫌得沒一處是好呢?我想,買頭套很容易(對財政拮据、負債累累的縣府來說,是真的不容易,當然要給予肯定),但政府或官員們似乎卻很少想「接下來呢?」這問題,以為頭套發放到各校、然後老師再發給學生,就這樣而已。實際上,我們看到的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換言之,再怎麼立意良善的政策,都是進到所謂的現場後,才開始接受嚴格的考驗其是否「適切」。此外,如果政策執行到最後,都要第一線的工作人員絞盡腦汁來解決政策所引發的問題(我們熟知的擦屁股、收拾爛攤子),那這樣的政策在細膩度上,似乎就稍嫌不足了(第一線的工作者儘管身為體制的一份子,必定會以讓他們感到舒適的習慣方式,來解決或迴避政策製造出的問題,扭曲或搞歪政策也就在所難免了)。不夠細膩、甚至過於粗糙的政策,出發點再怎樣地良善或為人民好,很難展現出它的善意與誠意,而這或許也就是為何現今人民對政府施政感到「無感」的原因之一。

寫了這篇文章,希望相關單位別在網路上發什麼「禁止學校讓學生將防災頭套帶回家」,或者規定「防災頭套僅在學校使用」、甚至「本府將不定期至學校抽查」…等諸如此類的公告。別忘了:發公告很容易,但公告發出後鐵定會讓學校與教室現場再一次地手忙腳亂。在政府公務資訊化普及的今天,電子公文與公告業已成為另一場資訊天災—-這個天災,卻是沒有頭套可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