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當下拍照/照片的三件事

它抓得住我,但我抓得住它嗎?[@more@]

1.

現在數位拍攝很方便,不管是出遊或日常生活大小事,利用手機、數位相機、平板電腦隨手拍,已是不少人的習慣動作。但這些方便拍卻不易整理的相片似乎又成了另個困擾,拜社交網站之便,po(ㄆㄡ)這個動作又成我們另個習慣動作。社交網站為照片提供了不少便利的功能,打卡是其一,順手還可記下跟哪些人在哪兒正在幹哪些事。只是對於照片捕捉到的那些所幹之事,現代人只願用三言兩語帶過,而且在我看來多屬情緒性的語言—-「XXX真是好白爛…」、「OOO耍白癡哦!」—-更有趣的是:一堆「好友」煞有其事地用文字「哈哈哈」、「hahaha」、「對啊對啊」回應著。這些照片在哈完或對完後就如海灘上的足跡,一沖就沒了。不過沒關係,因為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還會繼續看到更多屬於「白」字類的照片。依照社交網站提供的時間序列做回顧的話,照片似乎見證了某些人對於生活還真是「白」過—-儘管照片是彩色的!若哪天嫌得發慌,真抽出時間回頭再看看那些好像用了即丟的「白」照片,我猜那心情只會讓人更慌、更「黑」,迫不及待地想用更多的照片來填補。

2.

現代人拍了很多數位照片,而作為鏡頭前的景物之一,當然也被拍攝了不少。只是拍得越多,遺忘得也越多—-就好比你對眼前的美食不斷地做拍照,每拍一次,味道的記憶就會耗損一些。因為等你拍好了,食物的味道也消散得差不多(「趁熱吃」或「趁鮮嚐」這些個字,日後搞不好會消失在我們的飲食文化)。如果你還說它好吃,倒不如直接說它好看。我們越是想用拍照極力去維護美食的良好樣貌,我們的舌尖越是無能為力—-再多的斷面秀,亦是徒然。大量的美食照片,儘管透過文字試圖捕捉它的色香味,但已改寫口耳相傳的好味道,也改變了我們對於「好吃」的定義。好不好吃是先透過照片影響我們的眼睛,而嘴巴跟鼻子所做的只是二次體驗。古早人的「呷好道相報」始終靠的是嘴巴—-我吃、我說—-現代人反而變得是「好看道相報」,吃這個動作非體驗之首要目地,而是備註。把一堆在餐館或麵包店排隊的人拍下來,則是補遺。

3.

古早人對於過往發生的舊事念念不忘,發生在現代人的話,即便照片攤在電腦或手機螢幕時,仍會傻笑地說:「我有幹過這蠢事嗎?」若說二者為何會有如此差別,我會說那是因為我們對拍與被拍停留在自己腦海裡的記憶時間太短,也不願抽出時間透過與話語或文字慢慢再去咀嚼,做出屬於記憶的味道來。大量的照片迫使我們想趕快去整理,但咀嚼構成的記憶需要的是時間—-你得有時間用話語去同他人敘述那些舊事,用文字對著自己把「那些事那些人」重新說個幾遍,照片才會回過神來看見你。因此,現代人沒有照片,也越來越難寫出遊記,看著一堆「好好玩、好快樂…」的照片,能做的似乎剩下「真好、真棒、真不錯」聊備一格的回應。捕捉當下那一刻的照片似乎侵蝕了我們虛構的能力,虛構總被認為是差勁的事,但要是沒有虛構,激不起人們的想像—-沒有(辦法拍下)任何一張照片的〈馬可孛羅遊記〉或Washington Irving〈阿爾罕布拉宮的故事〉的魅力或許就在此。如此看來,拍照這事越來越像是在捕風捉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