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友Y合購香港鮮魚行學校梁紀昌校長在最近出版的新書,〈校爸物語〉。[@more@]
梁校長在香港的教育界相當的有名氣,一來他曾是教育局工作廿多年的「高官」;二來是他再撐個十年,就可以領到優渥的公務員退休金,卻辭掉高官不幹,選擇到一所沒有希望、幾乎快被廢校的小學去當校長,並帶領學校兩次躲過殺校的危機。
梁校長勤於筆耕,將他過去寫給學生、家長以及為媒體專欄撰稿的文章集結成書,一個個小故事將他個人對孩子與家長的期待、辦學理念、當下教育現況的批評透過文字表達出來。沒有浮誇的口號,言不及義的大話,只有對未來的希望與對教育該有的「寬容」態度。
在讀這本小書時,看到商業電台策劃總監黃永先生所寫的「鮮魚行的養魚手冊」序文時,不禁大笑:
香港的教育制度內,實在有太多死魚。
對號入座:課室內,學生乖乖的坐著,個個單向接收,像死魚;課室外,學生被排得密密麻麻的課外活動和補習時間表壓得奄奄一息,更像死魚。
學生被「死魚化」,有兩個主因:其一,是校方往往把學生當作是觀賞魚,總想把比賽及考試成績四出向外炫耀;其二,是太多家長像鯊魚,把子女迫得死去活來。
只是笑完之後,心情卻一整個低落。因為要我來看,台灣的學生像是養在魚塭裡的魚,多從狹隘的經濟角度來考量他們的價值。我們總是希望學生受教育,日後離開學校後能夠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自食其力、自立更生,好好地養家活口。這些當然都很重要,只是在這個「有用」的過程中,更多時候孩子是為他人所用,也就是被利用、被剝削了——要不然,怎麼這一代大多數的年輕人會落得如此窮忙呢?辛苦工作一整天,養不活自己也就算了,三不五時還被消遣成是草莓、抗壓力不夠、甚至是「靠爸族」。有位朋友的孩子最近剛接受完官方機構六個月的職業訓練,待業將近一個月,履歷不知投了多少,這個暑假在38度的高溫下,到台北一家又一家的面試找工作,等到的始終是不確定的答案。好不容易在三重埔找到工作,月薪25K(有些「飼主」還嫌沒必要花25K請人,22K都還覺得太多),一早六點多起床搭客運上台北,換搭捷運,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八點半了。如果這麼努力還被說成是「沒有用」,那這一整個魚塭問題可大了!
我們的養魚手冊看來似乎要整個改寫,又要魚兒好,又要魚兒不吃料,孩子想當大海裡的魚自由地悠游,卻發現自己身處在半鹹水的魚塭,且早被當成賠錢貨給賤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