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技職教育體系,一向被認為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驕傲。[@more@]
不過,我們要知道:人要是驕傲,下一步就是墮落的開始。關於國內現今技職教育的缺失,嚴長壽先生在他的那本〈教育應該不一樣〉有極為詳盡的分析與批評。簡單的說:在文憑主義掛帥的今天,進入技職教育體系的學生,求學的重點已不在於學習所謂的一技之長,而是汲汲於考取證照、追求文憑。但幾年下來,不僅沒學到一身的功夫(技術),進入職場求職時,他們花費氣力、時間與金錢所獲取的文憑,絕大多數在面試過後也進了企業的碎紙機。當年擔任技職司司長的吳清基為了解決高職生的升學問題,讓不少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而技術學院為了獲取來自政府更多的教育經費補助,則忙於升格為科技大學。只是不管技術學院也好、科技大學也罷,這個所謂的高教第二條國道在今天看來,似乎引著學生駛向一條見不到光明前程的方向—–尤其是私立的技職學院。
說到技職教育,不少國內的專家會以德國為例,該國不管是大型企業甚或是一般的中小企業(佔了大約七成),提供了不少的職業訓練教育機會給學生。培訓不是幾個月,而是連續好幾年,目的則是讓企業找到技術紮實的優秀人才。國內當然也有所謂的建教合作,但早期的建教合作經常讓接受訓練的學子淪為工廠的廉價勞工,教育變相成為勞力的剝削。儘管保障建教生的相關法規與行政命令逐漸健全,業界對於建教生的心態卻始終沒有多大的改變。
而當國內正為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辦法吵得沸沸揚揚時,看完公共電視的這則報導,相信國人除了感慨,還是感慨…
各位有看到嗎?德國國中畢業生在奧迪汽車公司接受職業訓練,每個月的薪水是800歐元,折合台幣約32000元。等到18歲高中畢業正式成為奧迪員工,薪水則跳到新台幣10萬元。重點是:這些到奧迪接受技職養成教育的國中畢業生,是因為有興趣才選擇這條路。我不知道國內的國中生在畢業時,是否真的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或性向,但就算找到了,我們國家的企業或工廠似乎也不會提供機會給這些孩子。德國企業是以找人才的想法來辦技職訓練,台灣的業主則似乎是以「這又不是搞慈善事業」來面對。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當時德國的企業能不裁員就不裁員,台灣卻開始放豈無薪假,更多員工是遭到資遣(我們的前行政院長還稱讚想出無薪假的人是「苦心孤詣」、充滿創意,應該得諾貝爾獎)。德國人相信經濟會有復甦的一天,等到復甦到來時,我的人力早就準備好迎接訂單,而這段期間員工的訓練依舊是按表操課,毫不荒廢;台灣的確是看到經濟的春燕來了,只是企業這時卻得重新招募員工,接著才又發現員工要重新給予在職訓練,我們不是常聽到一些大老闆在那抱怨:「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根本不能用!沒有創意、不懂團隊合作…害我們得花錢、花時間重新訓練員工…」。
台灣的企業太重視股票分紅,維持企業的獲利,但德國的企業在景氣不好時,寧可取消分紅或公司少賺一些,想方設法也要留下員工,因為這些員工是他們花了時間、金錢訓練來的,個個經驗豐富,再怎麼樣也不能丟下他們。企業對員工的重視與尊重,老闆跟員工才有辦法凝聚共體時艱的「共識」!但台灣似乎不這麼想,一旦景氣不好公司獲利減少,動不動就搬出視勞基法如敝屣的責任制,而員工不但不是企業的資產,甚至被認為是負擔,老闆要員工共體時艱,員工會有感才怪!
技職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獲得技術專長這般簡單,德國的例子告訴我們:企業的技職教育搞得好,才有真正的紮實技術文化、才有所謂的企業生命共同體。但台灣企業至今仍把遭遇到的問題一股腦兒地丟回給學校教育,以為學校可以解決任何難題。當我們教育部長忙得焦頭爛額、家長為了孩子的升學不知所措、國中生依舊忙著補習應付升學的同時,別忘了:德國的國中畢業生在那兒苦練功夫,月入三萬二,而我們不少技術學院甚至科技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卻只能在加油站或便利商店「歡迎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