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甄選入學「繁星推薦」昨天放榜。[@more@]
依照往例,媒體感興趣的是哪些高中的學生成了國立台灣大學裡的一顆星星,尤其是那些弱勢高中的弱勢學生躋身大學名校,更成了媒體報導關注的焦點。有趣的是,一些以培育金字塔頂端菁英學子為榮的高中名校,在繁星推薦似乎不怎麼受到親睞,如今年的建中、北一女,在備受矚目的台大醫學系所錄取的九名學生,慘遭槓龜!
對於這樣的結果,建中的陳偉泓校長有話要說:
「別忘了,建中也有不少低收入的弱勢學生,這些弱勢學生當年努力考進建中,難道不應被保護嗎?大學入學制度也應將他們的處境思考進去。」
沒錯!一些低收入、弱勢的國中生,靠著自己的努力以及師長的鼓勵,成了建中大家庭的一員,而進了建中後,一樣秉持著汲汲向上的精神,為日後個人的前途打拼。但放在整個建中或北一女的族譜來看,這些弱勢學生其實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的學生究其家長的社經地位與背景來看,仍屬中上階層居多。國內已有研究指出:以台大新生為例,超過八成來自全國各縣市的高中名校(參見台大經濟系駱慶明教授的〈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媒體亦指出:建中、北一女的畢業生有三成進了台大。
建中陳校長要大家別忘了名校有弱勢學生,但我也要提醒大家別忘了:面對政府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最大的阻力正是來自於這些高中名校!教育行政當局希望名校能提高免試入學的趴數,名校卻堅持考試入學的百分比要多一些。例如去年北一女校慶,校長張碧娟竟問起學生:「應該要多少免試比率好?」底下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零!」:
多數學生都認為,過去是很辛苦才穿上這身綠制服,不希望未來連考試都不用考就能進北一女。
高中名校不是光環而已,而是光環底下塑造出相當奇特的氛圍,這氛圍用教育專業術語來講,就是所謂的「潛在課程」(大家可能不會去注意名校學生的「自卑感」是怎麼一回事,或者弱勢學生進到名校之後是否有哪些心理狀態的改變)。我在想,以後這些名校會不會出現分類的標籤作用:免試入學的一掛,考試進來的一派。考進來的瞧不起免試的那一群,甚有師長拿學業成績大做文章:「免試的表現比透過考試入學的學生要來得差,造成雙峰現象…」。到時候,建中、北一女的校長又會說出什麼驚人之語?
倘若免試入學可以讓更多優秀的弱勢學生進到高中名校就讀,為何校長要堅持「非考不可」呢?弔詭的是:當大學繁星計畫讓一些名校成了流星而無法高掛榜單時,名校的校長為何又將弱勢、低收入學生給搬出來並要大家「別忘了」呢?如果校長你肯提供更多的免試名額給那些低收入、弱勢的孩子,讓他們在學校的薰陶下藉由教育改變孩子未來的處境,讓學校機制充分發揮向上流動的作用—-請瞭解一個現實:這一代的孩子想透過學校教育翻身,是愈來愈加困難,整個社會大環境改變,學校進行社會階級再製的力道卻不斷增強中—-屆時,我會說貴校真是一所「名校」,而加諸在你身上的「校長」這個職稱,可謂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