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跟鄰居去南投遊覽(不是進香)。[@more@]
在遊覽車上,聽到一位孩子、他的父親和阿嬤三個人在聊天:
爸爸:今天好玩嗎(台語)?
兒子:好玩!
爸爸:要考一百分才有哦!
兒子:啊!…很難耶!
阿嬤:沒要緊啦,乖乖就好(台語)…
考一百分,以後再帶你出來遊覽。其實,這位爸爸只是嘴巴說說,就算沒考一百分,也還是會帶孩子出來玩。只不過,在當下,相信仍有不少父母是以分數高低來做為獎勵的誘因,考得好,給錢、送禮物,好像是我們台灣教養文化的展現方式之一。甚至,有小孩的胃口已經被養成:「如果我這次考一百分(或是考第一名),爸爸、媽媽你們要送我什麼?」生活中,難道除了分數之外,沒有其他東西值得父母好好地獎勵孩子?好比說,畫一張很棒的話,或是在家裡講了個令人捧腹大笑、眼淚直流的笑話,甚至說了一個很棒的故事讓父母覺得溫馨、感動…。我想,這些東西是有的,但始終不在父母獎勵的清單中。不看重孩子成績而把教養的專注力放在生活各方面的培養和訓練,這樣的家長不能說沒有,報章雜誌時有所聞,但仍不足以成為扭轉觀念的主流。有興趣大家不妨看看家長們的網誌,主菜都是在描述自己為孩子成績或課業的擔憂,倒是小菜看來比主菜好吃,生活的點滴,實不該被分數或成績給綁架。
倒是阿嬤那句「乖乖就好」,讓我感觸頗多(乖也有很多種狀態,「聽話」的孩子也未必就是乖,別忘了「陽奉陰違」是跟它一組的)。家母常說:「呷老好命,才算是真正的好命」,想想也是:多少的孩子在外頭捅了個大洞,年邁的父母只能拖著老命在後頭忙著收拾殘局、擦屁股;甚至有些小孩把歪腦筋動到爸媽的老本上,管他老人家一把鼻涕、一把淚。仔細想想,小孩考一百分,有什麼用?—-也許真的有用,就像吸毒一樣,求個爽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