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胡亂寫的教育屎,引來一些討論,後來想想,這裡頭學問還挺大的。[@more@]
當然,文章裡屎尿一堆自然不是太衛生的事,我們卻不能否認屎尿這種骯髒污穢的玩意,攸關一個人健康與否(套用本縣實施學測最愛用的隱喻,施測的目的主要在保持學生的「學業健康」)。
近來,學校營養午餐出了不少問題,校長收取廠商回扣被收押,鬧得沸沸揚揚,在我看來算是小事一樁—-Google一下便知歷年來有多少校長前仆後繼跳入這個火坑(就像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痛恨貪官污吏,卻發現自己永遠砍不完官員的人頭)。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營養午餐的食材被檢驗出有農藥殘餘、抗生素…等奇奇怪怪的東西。這跟教育屎有什麼關係呢?先從好友S的話說起:
那校園裡一群群白白胖胖的孩子不就是屎礐裡扭動的小蟲…
S的意思,我的猜想是:如果公文、計畫、成果、評鑑這一套教育行政流程跑下來的結果是一堆屎的話,那麼我們的孩子豈不都成了在糞便中掙扎的蛆?(用掙扎二字似乎有點奇怪,畢竟對蛆來說,那是個挺舒適的環境)
但在我看來,校園裡那一群群白白胖胖的孩子其實更是像食材,食材生長或製造的環境,從最剛開始的家庭就很重要(這一點相信大家都不否認,亦有相當之共識)。愛看美食節目的朋友一定知道,從種植或養殖開始,生產者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他們的寶貝。沒暝沒日不打緊,為了品質保證,不噴灑農藥、不加任何有害人體的食品添加劑,為了就是讓食材在最好的環境下成長並製造出來。
食材當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對於好的廚師來說,也絕對沒有不能利用的食材,他會去蕪存菁或予以加工,善用每個部分來進行料理。班級或教學經營,對老師而言,不也是如此?每個學生若能依照他的特性,擺在對的位置,普普通通的食材,老師照樣可以煮出滿滿一桌好菜來;倘若食材再怎麼優,亂煮一通,黑黑糊糊實讓人難以下嚥。
我們必須體認到的是,現今台灣這一整個雜亂且頗為擾人的行政程序,教育的結果的確就如好友L所說的像是一坨屎。不過從屎的狀態與模樣可以反應出我們教育的身體是不是健康。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源源不絕的公文、計畫及其要求的成果產出,搞得現場的老師忙得比總舖師還累,很多時候必須以「直覺處理」的方式去面對食材。暴飲暴食、囫圇吞棗早已造成學校教育的腸胃不適,潰瘍、便秘時有所聞,即便是拉出來的屎,下痢落屎的情形居多—-無怪乎,我們要浪費那麼多的評鑑衛生紙去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