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由時報的頭版新聞之一是「 有錢人搶營養午餐補助,寺廟痛心 」。[@more@]
我想,端坐在大位、一臉慈藹的神明是不會痛心啦,但廟方的工作人員絕對是十分痛心。不過,從這則報導當中,我們可以學到兩個新名詞,一個叫做「職業請領戶」,另一個叫做「慈善掮客」。兩種人都蠻厲害的,也都具備台語常說的「鑽孔鑽縫」的特性:
倒是,在我們台灣,這種濫用慈善愛心的現象早就不是什麼「新聞」—-招搖撞騙的一大堆,不能騙大的,也要騙小的,有得騙就好,反正戅戅、憨憨的好心人很多,不怕沒得騙。
況且,不補助,白不補助;能給政府養,為何不給養?神明要施恩,幹嘛不受惠?吃自己的要節制些,但吃別人的要殺狠點—-敢死的,拿去吃。這也沒辦法,社會福利的支票多開一點,選票源源而來,一旦政策變成支票,支票變成政策,「有些人」一看「大有為」的政府成了凱子,這竹槓,不敲白不敲啊!但凱子不是笨蛋,債留子孫還真把「人民的囝仔死不完」這話詮釋得維妙維肖。
這十幾年來,錢撒多了,人心自然變了不少。變好變壞不知,不要臉的倒是一堆—-但人家可不覺得自己丟人,振振有詞還教訓你一番。最經典的一句叫做:
「這是我應得的!」
說來有趣,多年前與同事聊起「真正該補助的,沒辦法補助;不需要補助的,補助一大堆」這現象時,這沒辦法(或者不具資格)還真是無法可解。總是,遊戲規則是要訂出來的,政府或廟方等社會慈善單位沒辦法管到的,就是有些人會怎麼玩,簡直無法預測與防範—-別忘了我們的文化,一直有「偷吃步」這三個字—-這些知道在規則裡穿針鑽縫的,就是有辦法把所需要的證件給辦出來,你所需要的任何文件,他們也一定想方設法生出來。實地查訪?田僑仔還故意留間破農舍,目屎滴、目屎流地演齣戲給你看咧!
話說回來,這個社會仍需要愛心,亟需救助的也仍不少,但「救急不救窮」的生活俗諺,似乎不再管用, 理所當然地把救助申請當作尋覓另類的長期飯票 ,走到這般地步,不必嗚呼哀哉,聳聳肩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