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聯合新聞網讀到王正方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學好英語就有競爭力了嗎〉。
[@more@]
王導演對於台灣小孩學英語這一議題,曾數度撰文發表自己的想法,其見解頗發人省思。台灣兒童英語教學,一直是個商機龐大的市場。一個小孩打從三、四歲起,父母就開始砸錢讓孩子去唸雙語甚至全美語幼稚園。經濟力沒那麼好的,一樣為孩子未來的國際競爭力著想,省吃儉用讓他們去上美語補習班。至於學校,那就更不用說了,儘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各縣市的英語課必須從小三開始實施,但不少縣市要嘛不是打著教育實驗的名號,要嘛就是置之不理,或是在課程計畫以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偷渡(好比說,本縣就是在小一、小二利用彈性課程,各小學統一實施「國際禮儀」課,這國際禮儀沒學什麼,就是學英語)。因此,這紙公文看來就跟廢紙沒啥兩樣:
總之,台灣這十幾年來,不管是家庭、學校,甚至媒體、官方,全數因英語而捲入競爭力恐慌的風暴中,至今看不出來有什麼希望可以脫離。
不過,說到學英語這事,我就想到日前甫自清華大學退休的彭明輝教授,在其個人部落格所寫的一篇文章,〈最討厭這樣的「歸國學人」〉(強力推薦彭老師的部落格,裡頭的各篇文章真值得好好一讀)。文末他寫到:
這不禁讓我想到今年二月在西班牙旅行期間,親眼目睹的一件事…
2月4日那天,來到西班牙著名的古城Ávila,夜宿國營飯店(Parador
Ávila)。在飽覽Ávila的美景回到飯店時,巧遇一團同樣來自台灣的旅客,在他鄉遇到自個兒國家的人民,尤其聽到幾位說著台語,覺得格外興奮與親切。隔天一早,在飯店遇到幾位同胞在用早餐,其中一、兩對夫婦同坐一桌,還帶著孩子,其中一位男孩看似小五、小六這麼大。靜靜用餐的同時,這孩子的爸爸要他拿著保溫瓶去跟飯店工作人員要熱開水,他用流利的英語同餐廳服務人員說:
Can you put some hot water?
服務小姐微笑地點頭說hot
water後,便進去廚房裝水。只是沒想到,那個男孩,人就這樣走掉,他爸媽跟另位女士繼續在餐廳聊天。服務生後來從廚房出來,拿著保溫瓶,卻見不著男孩!後來那位女士眼尖,看到表情不知所措的服務生,趕緊提醒那對家長,孩子的父親才從位置上站起來去拿水瓶。而從頭到尾,我沒看到小男孩、父親跟餐廳工作人員說聲謝謝!就在那個當下,我突然覺得:我們的學生總會說學英語的目的是以後出國時可以用到(在一些國家,英語未必管用,這一點在西班牙和先前到日本旅行,有切身的感受)。但早上之所見,似乎只看到話語的形式,而沒有語言使用時該注意的行為—-這些行為正是父母該教導、也是最基本的禮貌。(也許你會說,你看到的只是「個案」,只是個案一旦多了,還是個案嗎?好友L曾跟我提過一件令他感慨的事:他在機場看過好多次我們台灣的父母親大粒汗、小粒汗地拖著、提著厚重的行李,而任憑自己的孩子—-有些已經十五、六歲—-嘟著一張嘴、兩手空空只會擺個臭臉給自己的老爸老媽看…)
打著國際禮儀名號、偷偷摸摸像賊一樣實施的小學英語課,既沒有國際,更沒有禮儀,倒不如正大光明、好膽地告訴教育部:我們就是要在小一、小二上英語課,不然你想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