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近十年來輿論在談論教改時,幾乎都會搬出美國2001年小布希執政所實施的NCLB法案。[@more@]
NCLB,No Child Left Behind,翻譯得很好聽,什麼「有教無棄」、「把每個小孩帶上來」…,甚至「有教無類」都用上了。
這是一個以測驗為主軸所進行的教育改革方案,執行以來,對美國的學校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考試引導教學」。我們都很清楚過度重視考試引導教學的下場會是什麼,在美國如出一轍:非關考試的老師儘量不教;與考試較無關的課程少排一些(社會、體育、藝術);儘可能讓學生多練習測驗。由於這個法案也攸關學校的生存,辦學成效當然完全由學生測驗的結果來下定論。
大家可別忘了:測驗與績效聯手綁架學校教育,結果就是每個孩子都被徹底放棄了!因為學校辦學不可能有願景、遠見,學校的目的變得很單純、但也夠低俗,就是想方設法讓每個孩子通過考試(為了能讓學校達到通過率,獲得經費,竟有一些老師在無計可施的情形下,採取如竄改成績等欺騙的手段作弊。而這能怪罪老師嗎?)
從課程意識型態的分析與批判來看,NCLB骨子裡不折不扣是個窮兇至極的惡法,在台灣卻有一堆人是它的粉絲,沒事就透過輿論尖叫一下,迷得不得了。
這樣的NCLB,落後得早該丟進垃圾桶了,但我們還像神經病似地拚命在膜拜。弔詭的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怎麼國人會看不出來,且對它稱讚不已?我想,比較符合實際的說法,無非台灣的教育被績效(責任)下了太深的蠱。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患了斯德歌爾摩症候群。
如果你下次聽到有人在說美國的NCLB多麼怎樣地好,就當看到乩童在起乩時說的囈語—-我不會說它是鬼話連篇,但這個法案說來比鬼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