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自詡報導要公正客觀,不過對台灣的新聞媒體而言,公平客觀只是擺著參考,詳/實一樣是拆成兩邊來處理。
[@more@]
最可怕的是,媒體報導所選用的標題,既不是關心、也不是想深入瞭解現象,純粹只是想製造讓社會議論紛紛的話題,使所有的討論空間全部淹沒在無聊的口水中。我們可以試想,下面這個標題會引發多少的口水:
廢話,老師被減掉的課,當然還是由老師來上啊!難不成叫家長、校長來上?既然報導的重點側在人力與經費如何配置,怎麼會用上「變相加薪」這樣的標題呢?
而問題的癥結在哪,記者先生在報導裡也寫得很清楚,除非他是在夢囈中完成新聞稿,醒來渾然不知自己寫的是什麼,但這種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記者似乎沒再去問問縣市政府的教育官員:為什麼你們「打算讓現任老師領『超鐘點費』支應」,你既然都已經在報導裡寫了「據了解」這三個字,那麼再花點時間「進一步」去瞭解負責決策的官員豈不是更好?怎麼會將他們寫得像藏鏡人一樣呢?除非你懶得去瞭解,那老師們沒話說,但懶得去進一步瞭解的記者還能繼續在媒體從業,那真的只能說:台灣的媒體真的是混到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