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避難包,這經費真的沒有花在刀口上!

日本東北311強震與海嘯對沿海各縣、東京都所造成的巨大災害,以及後續福島縣所衍生的電廠核災,透過電視畫面、平面媒體的照片,一幕又一幕的慘狀,不僅震驚全世界,也嚇壞了台灣人民。[@more@]

對於同處地震帶的台灣來說,不少媒體認為政府應以這次的日本地震引以為鑑、虛心反省,強化整個救災體系。但我們都清楚一個事實:自1999年921大地震以來,台灣的救災體系其實還是相當的不完整,政府在這方面的強化—-沒進一步弱化就阿密陀佛了。不過我們也都知道,強化救災體系,不是建立幾個專責單位或是增加搜救人員,如此簡單一筆帶過,基本上,這是一個必須全民「動起來」的防災教育總動員。換言之,每一位國民要能自覺,不能老是等著災難發生時,一屁股賴在那兒等著別人來救你!(甚至對於勸導置之不理,不把逃命當成一回事。「死守家園」有時還真是個落伍的觀念)在我們的文化裡,不是有「天助自助者」這麼一句話嗎?

早上,聯合新聞網有這麼一則新聞,表面上,政府好像做了對的事,其實不然:

 

政府花錢為家家戶戶準備避難包,這是關心人民的作為,有什麼不好啊?

近年來,由於地方財政窘迫,入不敷出加上龐大的縣政債務,「政府施政,錢要花在刀口上」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因此,縣府與其編列經費為每戶人家準備緊急避難包,倒不如把錢花在構思如何教育人民,讓民眾如何好好準備避難包這事情上! 政府該做的,是列出避難包的清單,並透過媒體主動提醒民眾,每個月—-甚至每半個月—-檢查一下家中避難包裡的東西是否過期或無法使用、有沒有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而政府可以做的,是與大賣場合作,請廠商闢出常設性的避難包專區,讓民眾可以買到補給的水、乾糧、電池、手電筒…等必要物品。換言之,政府該做的,就是平日的教育,讓民眾能夠養成習慣—-這種習慣,到最後會像本能反應一樣,一遇到災害,人民就知道該怎麼做!—-媒體不是稱羨日本的防災教育做得多好、多踏實,但在稱羨之際,老是停留在羨慕別人、消遣自己總是不行的,欠缺實際行動才是問題。只不過,我們也要瞭解到:一旦政府真的行動起來,如果做錯動作,只會把人民害得更慘。

我想,林縣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做為地方父母官,一定會擔憂地方人民的安危。但或許,正是這種「父母」觀念在作祟,忘了教育是比花錢直接買東西送給人民更加地重要。在台灣,父母為子女設想、多為孩子做一點事,是個不爭的常態現象。只是如此下來,子女也有可能因此失去「學習」的機會,少做很多的情形下,會漸漸變成懶得做、不會做、甚至不願意去做—-你叫他去做,他還跟你耍賴咧。這樣的教育,近來我們不是也有很多的檢討與反省嗎?同樣地,政府是該為人民做事,但可不是什麼事情都為人民「做好好」—-想想,一大堆懶惰、耍賴的民眾,會為天災帶來多大的人禍?

家家戶戶是為了自己一家人的安危在準備避難包,而不是等著別人送你避難包,一個避難包的準備,是花不了多少錢的(即便家境真正有困難的家庭,我想公部門也是絕對會給予支援的),而政府真正該做的,僅是教育而已!緊急避難包這經費,實在沒有花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