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Y轉寄給我一部youtube上的影片。[@more@]
信中,他寫著:
這是香港朋友轉介而來的影片,裡面一樣有很多值得本地深思的問題…
我看完後,的確有那種難以言喻,但又有必要試著把它給說清楚的感受。富者欲富、貧者愈貧的教育現象,似乎在香港,是越來越明顯。尤其直資學校的擴張,導致公立學校的公共性萎縮,各校在所謂「各自發展特色」的掩飾下,所獲取的資源不再是齊頭式的平等,而導致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地擴大,落入一個香港,兩個世界的生活現實。所幸,台灣的教育公部門在這方面還算用心,給予不少相關補救的經費投入(這種補救實際上成效是很難在短期看出來的,但正因為「當下」提供弱勢學生資源,保住了「未來」的一絲希望;很可惜的是:政策制訂者對於成效,總是以一種飢渴的心態,想要「立即」看到。這種立即的要求,往往會對自己制訂的政策,產生信心不足的影響)。我們無法想像,當教育變成世襲,無法為下一代的孩子提供任何階層流動的可能性時,社會將會是什麼樣的景況。沒有任何公平性利基的教育,談再多的願景,貧窮孩子的未來一樣是黯淡無光,猶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只能在降雪的寒冬中,劃著一支又一支的火柴,望著那微弱卻又立即消逝的火光,一圓所謂的富人夢—-而那,正是對社會最為無情的嘲諷。
大家不妨先看看影片,當然也沒必要拿台灣和香港「對號入座」,該特區在21世紀的教育改革,拳拳服膺於新右派邏輯的市場觀,對於「競爭力」的渴望,似乎已成了一種莫名的未來式恐慌,滲透在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比較小心的是:國內也有這麼一群人,偏好這種口味的思維,而當它轉變成政策時,同時也是教育本質扭曲的開始—-其實,已經扭曲了一段時間,光看各種大小學測所引爆的亂象,可知端倪(這或多或少說明了我們對於教改的「不信任」或擔憂:我們怎麼知道改得好不好?—-拿測驗分數不就得了!既然要看分數,那就朝這方面努力吧!怪怪,這種奇怪得導致變態的「努力」,不正是教改所欲改變的現象,怎麼放了一把火,回頭卻又燒到自己?)。
第一部份:
https://youtube.com/watch?v=VgZ6cdDZ6I4
第二部分:
https://youtube.com/watch?v=Nc_L17zI1mE
成長在貧窮家庭的孩子受教之路頗為崎嶇;然而,那些生長在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一樣不好過:樣樣都得學、樣樣都得補!「學習,沒有假期啊!」即便放假出國,也都還在遊「學」。而父母對於競爭力缺乏之恐懼,可見一斑。令人不禁懷疑:父母將絕大多數的收入與積蓄投入在孩子的教育上,這樣的投資,方向正確嗎(教育投資絕對必要,但讓五歲的小孩去上什麼「小小領袖培訓班」的課程,令人費解)?
這部卄幾分鐘的短片,可以在班親會播放,同家長談談;也可以在週三教師進修,供學校行政人員與老師做深入的討論—-那位鮮魚行學校的校長粱紀昌先生,他的辦學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