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我的鼻子不見了」的短片在youtube上引發了不少討論—-對於所謂的「教養」該是怎麼一回事。[@more@]
有些人覺得片中的這位媽媽對自己的孩子玩得太過火了些,不捨孩子流下的眼淚,日後可能會造成孩子心理的傷害,讓他有「陰影」;有的呢,覺得無傷大雅,親子互動嘛,就是這麼一回事。 做了爹、當了娘,仍有童心未泯之時,與孩子間的小小惡作劇與玩笑,開心就好。
其實,教養猶如文化DNA,代代相傳,但每一代都會因時空背景的變遷而在觀念、態度、方式產生變化—-用認知/文化心理學大師布魯納的話來說,充分展現了所謂「庶民教育學」—-去看看任何一位媽媽,任何一位教師,或甚至任何一位保姆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會驚覺到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多麼受到那套「兒童心靈是如何、以及如何教他們學習」的庶民觀念所驅使,雖然他們也許無法用言語說出那套教育原則(p. 91)。
而關於為人父母者該如何教養孩子,國內的相關研究累積了不少成果,坊間的參考書籍亦可說是汗牛充棟,網路上的論壇、部落格更有不少「媽媽經」的分享。
大家不妨讀讀熊秉真老師所寫的《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故事》,作者從歷史的視角檢視並耙梳了「自古以來」父母對子女教養觀的實踐有哪些重要、顯著的改變,以及那些又是透過傳統的沿襲而不變(駱芬美〈印象‧兒童‧歷史〉一文整理出這本書所欲探究的幾個主要問題)。
我記得張老師月刊,在1987年出了一套中國人的心理系列叢書,其中包括《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可惜這本書已經絕版了,到圖書館或者是拍賣網站上應找得到)。而近來比較值得一讀的,則是心理出版社在2008年底出版的《華人教養之道—-若水》,雖然這本書較偏向學術性文章,但有不少故事相當具有可看性。
話說回來,在我們每個人的童年記憶當中,留有多少是父母親對我們做出無傷大雅的惡作劇,而今想起,內心會禁不住地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