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克寧奶粉一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廣告台詞,日後成了台灣不知多少家長與孩子的夢魘。[@more@]
相信家長都希望孩子能「長得像大樹一樣高」,但不管是在叢林還是森林,小樹想要變成大樹,與惡劣的生存環境惡鬥,競爭是必然之現實。似乎,人的生活環境,一樣也逃離不了叢林法則。只是,在人群裡頭,這叢林法則,卻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社會建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製造出了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極端則是做出了希特勒這麼一個怪物來。
在人與人之間,競爭構成了社會叢林法則的基底。因此,多年來,父母害怕子女失去競爭力的恐懼感,已不是一種意識型態的作祟, 它根本成了我們教養與教育文化代代相傳的DNA。不僅家庭、學校,乃至企業、國家,一天到晚把競爭力掛在嘴邊,不停地要每個人向前衝、往上爬(跌落深淵是你活該倒楣)。然而,競爭力排名提升的同時,不是驕傲、也不會讓人喜悅(除了政客),因為我們都太清楚:數字排名的背後,付出的是慘痛的代價(夫妻形同陌路、親子關係疏離、師生衝突不斷、老闆不知體恤為何、員工過勞、行政官員美化數字衝政績…);而暮然回首之際,填滿內心的是空虛與惆悵。
回到家庭來看,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功課好,即便清楚孩子的功課是好不了,仍不願放棄一絲希望,但那一絲希望,往往成為壓垮親子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豁達的家長當然不是都沒有,他們也自有一套對於孩子成績的教養觀,多數的人聽了之後,會激動、會認同,若如真的要親身力行地去加以實踐—-好說,好說!畢竟,敢這麼做的,沒幾個,因這種教養觀屬於非主流。一旦你真的那麼幹了,勸你打消念頭的聲音如蜂群般地在你耳邊廿四小時地嗡嗡響個不停,周遭會有很多人(包括你的親朋好友、同事、甚至長輩)開始為你擔憂你的孩子的「未來」,甚至比你還操心…。
李國修先生是我非常喜歡與敬佩的一位舞台表演藝術工作者,從小成績爛到爆的他,父親對他的期望只有一個:別當流氓!而他的小孩功課似乎也不怎麼行。然而,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三樣東西:想像力、幽默感以及學會愛…
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萬能(有些是「兆」能)的人中之人,從小就開始栽培各式各樣的才藝,激發他們的潛能,培養日後競爭的資本—-在自己經濟能力允許的範圍內。但我們不難發現:國內對於才藝的定義,大部分仍停留在「技術」層面的學習。孩子在枯燥的技術操作學習過程中,除非父母也跟著他們「玩」(而不只是在旁督促),他們是很容易膩的,膩了之後就會煩,一旦煩了,即便他「過去」再怎麼喜歡或者展露出濃厚的興趣,最後卻是厭惡。
李國修先生倒是很特別,他教給孩子的這三樣東西,是不容易學的,父母也別以為花錢上補習班、安親班或才藝班請老師教,孩子就能學會。這三樣對我們每一個人一輩子都受用的「東西」,是家長要在家庭生活中去實踐做給孩子看—-潛移默化就是這麼一回事。晚上把電視關掉,多和孩子在客廳裡玩裝扮遊戲,演演戲,相信爸媽子女同演的,一定比「天下父母心」還是「夜市人生」還要好看—-這樣的父母心,不會是歹戲拖棚,而同時,也許了孩子人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