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熱情與認真,可以計算嗎?

七月號的《親子天下》雜誌針對各縣市進行所謂的「教育力」大調查。[@more@]

說真的,這是我第一次
聽到「教育力」這個名詞。教育競爭力,相信大家不會太陌生,但教育力是否就等於教育競爭力,可惜的是,這份雜誌並未對此名詞下一個精確的定義或解釋。不過,如同以往該雜誌慣用的伎倆(包括《天下》、《遠見》也很喜歡用這招),不外乎設計幾個問題,然後對填答者在問卷上所寫的,煞有其事地進行統計總分、計算百分率…。

為了能透過數字呈現出各縣市的差異,對該雜誌而言,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量化的—-包括老師的熱情和認真

教師認真指數最高的前五名則全是都會型縣市,排名依序是…。老師熱情指數計算方式:《親子天下》將教師問卷中「老師是否以身為老師為榮?」「老師是不是相信自己努力投入會看到學生的進步?」「對於教學成果是否滿意?」「覺得自己的工作是不是被尊敬?」「師生關係是否和諧?」「是否認同學生利益是辦學最重要的目的?」「是否願意傾聽學生需求?」等7題的滿意度,用固定五組級距算出全距及組距,再將滿意度比率換算成分數,最高5分,接著依序是4分、3分、2分及1分。

在過去,一個老師的熱情與認真與否,全反映在升學率。至於教師是以什麼樣的手段或方式來衝高升學率,
似乎再怎麼樣,也不會否定或改變外界對於該師認真的觀感。而此一觀感,則進一步增強老師熱情、甚至盡情地使用他覺得可以衝高升學率的手段。除了升學率之外,還包括學生對外參加各種競賽的成績表現。對於「名師」的看法,大抵而言,不出上述的範疇。

但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儘管我們的教育環境仍籠罩在升學主義的陰影下,教改以及課程
改革或多或少改變了傳統的名師的定義。對於老師的熱情與認真,有了更廣泛的詮釋和理解。從上述該雜誌教師問卷中的七個題目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改變。
只是,我們真的能從量化的數字當中,看到老師的認真和熱情嗎?反過來說,一個人對於工作的熱情和認真,真的能用量化來予以計算和衡量嗎?也許對企業的大老闆而言,這問題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難回答—-生產力決定所有的一切。但對教育而言,有些面向用數字來看,不僅無法看清現象,反而還進一步地製造麻煩。好比說,我們的大學評鑑、教育官員、國科會看待一位大學教授是否夠認真,全看他爭取了多少研究經費,並且能在「唉兩聲」(SCI和SSCI)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其結果,就是把這些教授們一個個地整成可憐的學術奴工(有不少大學的老師針對這種莫名其妙的量化評比,透過平面媒體或網路書寫提出批評,但此判準的定見仍不動如山)。

說真的,如果一個人的熱情、認真以所謂的數字來評比,那麼木村秋則先生鐵定會是第一個不適任教師—-被貼上「滅灶」的標籤,哪有資格當果農?弔詭的是:木村先生對於理念的執著,不正是無法計算的嗎?我們的教育情境始終缺乏寬容的等待,一天到晚只想著立竿見影(從我們的教育政策即可看出端倪,而立了竿,見不著影,則推託說是「太浪漫」)。因為我們不允許老師、孩子當個傻瓜,只能當聰明人。有趣的是:傻瓜的聰明和智慧,正好反映了聰明者的愚昧。

看待人的情感付出,需拋開數字和量化,這一點,才是《親子天下》雜誌在做教育特別企畫報導時,要努力學習的!將父母師長對孩子的愛,把它搞成像股市交易的指數,豈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