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六月,李家同教授成了媒體的寵兒。[@more@]
先是對大學的畢業典禮表示意見,後又在一場教師研習講演中「開罵」而博得媒體的親睞。有意思的是:媒體覺得李教授是在「罵」或「訓」,罵老師們不同情窮人,缺乏悲天憫人的關懷。但我卻不這麼覺得—-他只是一位在表達技巧上,較為拙劣的演講者罷了!
基本上,我認為李教授寫的書或文章,比他透過演講來表達個人的想法要來得好上許多。畢竟,作者的理念闡述與讀者的詮釋之間,沒有面對面的直接衝突和所引發的尷尬。但在演講場合,就不是如此了。首先,「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抑或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都指出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意思的傳達,說與聽始終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契合。演講者也無法預知或預期聽眾對他所說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而且是全體一致的反應,這是在極權國家才會有的情形—-我想這一點李教授應該不會不知道才是。
因此,當他說到印度有乞丐學校,訓練如何「當一個有效的乞丐」,很多前所未聞的人,一定會覺得詫異、新鮮、甚至有趣。究竟,乞丐得怎麼做才能有效?既然是這樣的一種直覺,我想對多數人而言,笑,是一種很平常的反應。若有人當場落淚甚至嚎啕大哭,那才是奇怪!
其實,李教授根本不必生氣或「斥責」,甚至不悅地表示:「如果不聽,我就離開」(說真的,你也不能強迫人家一定要聽),他只要透過言語將聽眾的心拉回來即可:
各位會笑,可能是你們覺得匪夷所思。不過,我相信在座的很多老師都有看過「貧民百萬富翁」這部電影…
除了電影之外,可以援引的新聞、故事還很多,而順著這個脈絡往下講,我想上一秒在笑的人,很快下一秒表情就會嚴肅起來,因為他會知道你在說的,是個真的不好笑的議題。
再者,我會說李教授不是一個好的演講者,是因為:一個好的演講者,是不會故意先挖一個道德陷阱讓聽眾的耳朵掉入你的話語後,再狠狠地給予訓斥,或指責別人的不是,讓坐在台下的人有罪惡感。他其實是可以先言明在先的:以下我舉的這個例子(或故事),於我而言,是相當嚴肅與悲傷。可能對各未來說,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會笑,那麻煩一下,請你們暫時忍一忍,因為各位的笑聲,會讓我覺得難過—-一個好的演講者,會事先揣摩聽眾的種種可能反應,而不是因觀眾的反應,使在台上讓自己詫異!
我欽佩李教授關懷社會與弱勢學生所展現出的那份熱情,但對於他透過演講來表達這種熱情的方式,我倒覺得,若他「希望有人聽我的話」,那麼,讓自己說話的表達方式—-幽默中的嚴肅—-更貼近聽眾,我想會感動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