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一個充滿口號的國家,我們也常譏笑說:政府什麼都不會,就只會喊口號!
[@more@]學校教育也差不多!看看各學校,如果有哪一所學校的牆上沒有貼上所謂的標語,那才真是奇怪!—-但我們卻會說:那些標語是在做所謂的「境教」,希望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達到教育的效果。不過大家也都清楚,標語貼久了,就成了空洞的口號。口號來、口號去,不能說都沒有教育成效,但在此同時,我們幾乎都在鄙夷中帶著懷疑:這麼喊,這麼貼,真的有效嗎?
為了養成學生洗手的習慣—-尤其在腸病毒、流感肆虐的季節—-我們會看到學校教育人員拚命地宣導「正確洗手五步驟」,而且還要小朋友將它背起來,甚至隨時抽問。即便在課堂上宣導,所採取的也大概是這樣的教學方式。這倒不是批評這樣的教學是僵化、形式,而是透過口號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來進行各種宣導,是台灣教育一種亟待分析與反省的常態:當我們把所有力量專注在口號時,行動的過程似乎越容易忘掉口號的訓誡,簡單的說,口號不在行動的思維裡。你要小朋友好好地洗手,光是「濕、搓、沖、捧、擦」是不夠的!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設計,動點巧思,就讓人享受洗手所帶來的樂趣,沒有任何口號,洗手的人卻把每一個步驟都做得十分正確,而且達到規定的次數。隨著洗手動作的變化,鏡裡的臉部表情也跟著「怪了起來」,試問:哪個孩子會不愛呢?宣導要促成行為的改變進而形成習慣,還必須加上物理環境的調整,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政府做這樣的一種教育投資,比起在學校教室和廁所的洗手臺貼上洗手標語貼紙,要學生牢記洗手五步驟,都還來得有效!但我們寧可把錢拿來印貼紙、做口號墊板送給學生,這裡頭既不是教育,也不是宣導,多數時候,它只是在做徒勞無功的事。就像是當我們一進校門,即可看見高高的牆上掛著壓克力板製成、寫上斗大的「安全」二字,但校園裡卻是處處危機,一點也不安全,只能聊備一格地用紅漆噴上警示標語,這是學校行政人員的無奈、師生共同的悲哀,卻是政府對於教育投資常常在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