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的回歸—-改寫薩依德的一段話

教育商品化在台灣這一趨勢—-甚至是事實—-已有段時日。

[@more@]近日在讀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最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作者寫的一段話,頗適合在商品化的脈絡下,教育自身所傳遞出的心聲,相信這也是不少老師的心聲—-對於學校生活裡的一些事,所謂的「回歸」教育本質來思考。只需將文中巴勒斯坦(人)改為教育二字(頁64-65):

作為商品的教育。我們生產自己的方式就像是生產燈油、掛毯、籃子、織錦或珍珠母小飾物。但我們把自己轉變為商品不是為了出售,而是為了供人檢視。人們望我們的眼神就像是望著展示櫥窗,他們問:「你們教育到底想要些什麼?」口氣就像我們種種需要可以用一句話簡單說清楚。當然,碰到這樣的問題,我們一律會回答說,我們想要「回歸」。但我們所謂的究竟何指?是字面意義的「回歸」嗎,還是說我們想要的是「回歸到真正的自己」?其實,後者才是真正要緊的,哪怕我知道,許多教育所渴望的是回到從前的房子,回到從前的生活。然而,在累積了那麼多的記憶和經驗以後,還有任何地方是完全適合我們居住的嗎?我們真的存在嗎?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我們存在?離開作為我們過去的教育愈遠,我們的地位便愈是岌岌可危,我們的存在便愈是碎散,愈是斷斷續續。

1994年410教改運動後,教育市場化作為官方回應教改運動的論調之一後,教育商品化已是一條不歸路了。近十年來,在所謂自由選擇、市場機制調控的主流聲音之下,把教育化為各種可以量化計算的架上商品更視為是解決教育亂象的萬靈丹,殊不知,這種論調本身正是製造亂象的禍源—-「校內氣氛和諧、教師教學積極努力且極有進修的企圖心、良善的師生互動情境…」,這些都成了學校的賣點!這些賣點就如薩依德在書中所提到的,目的不是真正要出售,而是「供人檢視」。至於檢視什麼,說抽象點,叫做有沒有真正在辦學,至於辦的是什麼學,則由賣點吸不吸引人來決定。吸不吸引人,又由量化的指標來定奪—-包括決定什麼叫做良品。好比說,拿學生的就業率、證照張數,來顯示教學的成果。

在上述這種情形下,回歸所謂教育的本質就成了一種渴望,一種念鄉懷舊的惆悵。誰會有這種渴望?就如失去土地、身份的巴勒斯坦人,教師經常是透過一些片段、碎裂的美好記憶,在做這種懷念的自語或獨白。一旦同工間聯繫上了,也總是帶著非常複雜的情緒(不滿居多)來看待錫安復國主義的那個以色列、那群侵佔他們千年來居住已非我鄉的猶太人。但愈是如此,那種回歸就顯得愈是遙不可及—-你經常可以看到當下對於一些重大教育問題或政策的爭議,聽到很微弱的聲音,叫做「這個問題要回歸到教育本質來思考」。重點是:有誰在思考啊?誰願意花時間去思考?

聲音實在是太微弱了,回歸到真正的自己,那樣的一個教育,不能說沒有,但它只存於所謂的小眾市場;消逝的,則是教育作為公共意涵與性質那極為重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