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上歷史課,讀到馬丁‧路德這號人物時,老師只是說:「他推動了基督教的改革,引發了宗教革命」。[@more@]
教科書頂多描述一下為何馬丁‧路德不滿羅馬梵諦岡教會的腐敗,以及他對上帝與聖經的個人詮釋,卻沒提到,他徹頭徹尾是個反猶主義者。
最近在讀William Shirer的《第三帝國興亡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書中,作者提到希特勒在完全掌權後,對於基督教會所進行的迫害,其中他特別提到:
除非人們知道德國新教徒的歷史和馬丁‧路德的影響,否則是不容易瞭解大多數德國新教徒在納粹執政初期的行為。這位基督教新教派的偉大創立者,是一個熱烈的反猶主義者,相信絕對服從政治權威。他希望德國清除掉猶太人,把他們打發走並沒收掉他們的全部現款、珠寶和金銀,還要「放火焚燒猶太人的會堂和學校,拆毀他們的房屋……讓他們寄宿在棚子或馬廄裡,像吉普賽人那樣……處於痛苦和監禁中,因為他們不斷向上帝哭訴我們的不好」—-這種主張在四個世紀後被希特勒、戈林和希姆萊不折不扣地加以奉行了。
…這位巨人的影響在德國世代流傳,特別是在新教徒中間。他還留下了另外一些後果,其中一個是,從十六世紀起直到一九一八年王公貴族們被推翻時為主,德國基督教新教派輕易地成為專制主義的工具。世襲國君和小邦諸侯們成了他們領地裡的新教教會的最高主教(Shirer, 1960/2010, 363)。
從歷史課本學到的,一直以為馬丁‧路德就是16世紀歐洲宗教革命的推手,且僅此而已。但為何沒提到他是個反猶主義者呢?而這樣的反猶思想竟然在四百年後,有了具體的繼承人,而且這傢伙對待猶太人以著泯滅人性的殘暴、屠殺、極端變態手段,也已經不能用(個人)極端種族偏見四個字來做全盤解釋—-它是有歷史成因及其脈絡可尋的。反猶思想由來已久,我們不能說某個人對於歷史的某個事件,有具體的貢獻,就忽略或視而不見他偏激的一面。
儘管歷史教科書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師在課堂上的補充亦極其有限,僅能就歷史的時間縱軸,挑選所謂的「重大事件」做概略式的敘說,但這種書寫與編輯方式,不禁令人覺得:歷史課本看似有史,其實跟時下的新聞報導差不多,前則新聞和後者新聞,一點關係也沒有。上一則可能報導交通事故,下一則則是報導某位名人的緋聞。以這種方式來敘寫歷史教科書,當然見樹不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