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一日愚人節當天,教育部國民教育司針對媒體報導「國民中小學學生能力評量檢測採全面普測」 做出了回應。[@more@]
敏銳的學校教育工作者,大概一看就知道教育部官員玩的是什麼把戲—-幫現任的教育部吳清基部長,在其擔任台北市教育局長期間的「胡作非為(?)」解套。說來有趣,吳「局長」任內,搞了很多在教育意識型態上,與中央立場相左的「極右」對抗活動,例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教科書「一綱一本」政策,以及為了貫徹此一政策的執行,再弄出一個所謂的「北北基學測」鬧劇。
而為了凸顯台北市的教育與全國各縣市是多麼的不一樣,該市的國民小學在很早便已實施所謂的學力普測,可謂行之有年。當然,國小的學力測驗,不少縣市都辦理過,有些是選擇部分年級、部分科目來實施(稱為檢測或抽測),但搞工程浩大的「普測」,礙於人力與經費,恐不是每個縣市都吃得消。
近日,倒是有條關於支持實施學力普測的新聞,其所使用的隱喻,值得我們好好來想一想:
中小學校長協會昨天發表聲明,支持教育部解禁「各縣市可自訂普測」的政策,指普測是理性的全身健檢,只要結果不公布、不排名,並不會增加學生的壓力。 …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說,他相信大部分的中小學校長都贊成各縣市國中小學自訂學力普測。張榮輝指出,普測就像是健康檢查,教育行政單位有責任坦誠面對各區域、各校間學習的落差;他也強調,學力普測結果的應用也很重要,不是考完就算,教育行政單位應據此評估各地區、學校的差異,了解優劣勢何在,並提供教學的協助。(2010/04/09,聯合報)
相同的報導還有:
教育部開放國小學童普測,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表示支持,他認為量化的數字會說話,學力普測是負責任的教育專業,但普測結果應謹慎運用。他指出,普測就像全身健康檢查, 希望大家不要畏懼,但教育單位應坦誠面對各區域及各校的學習落差。 張榮輝表示,面對城鄉的差距、家庭背景的落差,只有要求教育部督促各縣市辦理各級普測,並針對普測結果提出因應策略,才能把所有學生帶上來。但普測成績不是拿來評量教師績效,不是評量學校效能,不是拿來當升學依據,而是藉由普測給予學習落差區域積極的協助。 (2010/04/09,國語日報)
其實,因各種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城鄉差距、學生家庭背景有落差,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其對老師的教學、學生學習所造成的影響,亦是眾所皆知的事實,國、內外多年來的研究「早就」證明了這一點—-相關的證據也仍源源不絕地在更新與補充。然而,中小學校長協會張理事長卻振振有詞地以為「普測就像全身健康檢查」,實在令人不禁懷疑:既然相關研究已經指出影響學生學習的病灶,那麼此時再去做一個普測/全身健康檢查的意義在哪?難道,這些研究所進行的檢查,沒有比普測來得詳實?尤其,我們有不少優秀的教育民族誌研究,以幾近電腦斷層掃瞄的方式進到學校、教室現場剖析教學的問題,這款仔檢查,用文字詳細對病情做描述,還不夠深入仔細嗎?
更令人納悶的是:這幾年,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投入那麼多的經費,已經建立「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簡稱 TASA )」,其目的之一就是「瞭解國內學校教學及學生學習成效之現況,作為課程與教學政策改進之參考,並為縣市政府教育局及學校推動補救教學之重要參據」,各縣市還有必要投入經費與人力,再去弄一個普測出來嗎?換言之,明明在國家層級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好不容易弄出了一套健康檢查的制度,教育部卻又允許各縣市自行再做檢查,這豈不是自打嘴巴,告訴大家:這個檢查可能檢查不出個所以然來,你們最好再自我檢查一下…。當然,教育部也得做做樣子,給了一些「有說等於沒說」的規範,像是什麼測驗的編製要專業一類云云的廢話,好像很怕各縣市找了些庸醫來進行健檢似的—-搞不好就是這些個蒙古大夫看到健檢這塊大餅是有利可圖…。說來真是悲哀,最近這幾年,民間補教業者搶搭教改能力低落恐懼列車,爭相舉辦付費式的學測,幫家長、孩子做全身的學習健康檢查—-檢查的結果為了製造綿延不斷的恐慌,好讓家長順便為孩子繳費送醫(班)治療,數字當然不會太好看。
政府(和家長)花了那麼多錢在健康檢查上,我們的孩子究竟得到了什麼樣的學習治療呢?我想不是沒有的—-這一點,國中小校長們其實比我還清楚!至少,就官方而言,教育優先區、攜手計畫、月光天使…這些教育部長年投入不少經費的政策,各校不也是落實地在執行著?或許,這些個政策/治療計畫,中小學校長協會認為這幾年下來,是否產生「在地」療效,必須以地方普測來做個總檢查。若是這樣子的話,放在課程改革的脈絡下來看,實施學力普測, 只是凸顯政府端出的學習療程方案根本就是便宜行事,而且是最不負責任的教育專業—-若還敢說這是「專業」,我都覺得丟人現眼,而普測這樣的全身健檢,也只是強迫孩子把全身的衣褲脫光,帶著狎褻的心態上下其手孌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