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好朋友,給他們打沒關係…

最近同事和我談起他班上一位學生,聽了之後,只能搖頭苦笑。[@more@]

他班上一位小男生,情緒起伏頗大,愛跟同學玩,又愛同人鬥,在班上,人緣也不是挺好。只是,玩跟鬥之間,常常是界限模糊,可以說,上一秒鐘是玩,下一秒鐘是鬥。這一鬥起來,小男生,拳腳相向在所難免。而有兩位男生,老是對這位同學動手動腳,打起來沒完沒了。老師發現苗頭不對,阻止、勸誡、說理樣樣來,目的只是為了保護這位在他眼裡,遭受他人欺負的學生。

同事把三位學生叫來,告誡打人的兩位同學:「以後你們再欺負XX,老師就先處罰你們兩個…」。沒想到,他話才一說完,這位被打的小男生,竟迸出讓他覺得十分無俚頭,甚至覺得枉費他好心的話:

我們是好朋友,給他們打沒關係…

如果被他們打,能夠換取同他們相處的機會,那麼被打也是值得—-這似乎是一種為了不被團體排斥,能夠躋身其中,觀念卻頗為偏差的策略,但在學生之間,十分常見。而一些在校園遭受霸凌、予以孤立對待的學生,為何可以隱忍那麼久,他們等的就是一個翻身的時機:有一天,有人會取代我的位置,屆時我就可以重回團體,取回原有的位置,至於那個倒楣鬼的遭遇和下場—-管他去死!

在這個打人、罵人即被認定為「非」的時代,同事這孩子卻似乎要在這個非硬擠出些「是」的空間來。當然,老師不能沮喪地同孩子說:「那好吧,你以後被他們打,我可不管,因為你自己說被他們打沒關係」,也不能硬要規定孩子該怎麼相處才可以。就如另為同事說的,學生同儕互動有時老師「介入」會更難處理。而與其說介入,倒不如說老師是以一條平行線的觀察位置,提出一些建議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