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理財,真推卸?

暑假期間,有一則新聞,是關於教育部擬將理財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more@]

在「國中教理財,九月起六校試辦」這則報導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實施理財教育的構想,以及理財教育不僅將成為學校課程內容的一部份,亦將透過測驗來驗收理財學習成果:

行政院金管會積極推動改善民眾金融知識匱乏情形,擬與教育部合作,今年九月選擇六所國中試教金管會「個人理財」教材,教育部昨天表示,預定於一百學年實施九年一貫新教材時將理財、風險等概念融入課程,並預計一百零三學年納入基測考試題目。國中小校長及教師多表贊同。

近年來台灣發生卡奴、連動債風波,不少民眾深受其害,凸顯民眾對理財管道、信用、風險等金融知識匱乏。為增加民眾金融知識,金管會主動編纂「個人理財」國 中篇、高中篇教材,今年還編列新台幣一千多萬元預備編製完成國小篇教材,金管會委員楊雅惠昨天出席「九十八年度第二次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專案報告跨部 會推動金融知識普及計畫,盼金融知識扎根國民教育。

而在教育部國教司「建立正確金錢價值觀最重要,基測不必然要考理財」的新聞稿中,則是再次地重申了教育部推行理財教育的意圖:

國中小重點在培養學生建立正確金錢價值觀、理性消費態度及早養成儲蓄習慣,並不在教學生如何投資,到高中職或大專才進一步學習財務規劃、投資理財規劃等金融知識 。…

台灣早期民風淳樸、生活困苦,父母及師長常教導小孩儲蓄,「儲蓄」可能是唯一的理財觀念。然而,隨著經濟起 飛,生活環境逐漸改善,子女愈生愈少,父母極盡寵愛,滿足小朋友需求,新一代因此對消費沒有節制,分不清什麼是「必要」與「想要」。另方面商業行為盛行, 行銷手法推陳出新,學生若沒有正確價值觀,很可能就會入不敷出,甚至信用破產,理財教育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尤其要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

教育部說,不同地區、收入的家庭,在財務觀念與實務知識上,確實存在著差距,不少偏遠地區家庭或中低收入戶者,孩子可能並沒有固定的零用錢,但從小培養正確金錢價值觀、理性消費態度及早養成儲蓄習慣,應該是全民都必須的,尤其資源有限的家庭,更需要學會量入為出及管理財務,來改善自己未來的生活品質。

相信每一位爸爸媽媽、學校師長,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前提下,都不否認理財的重要性。但什麼是更好的生活,甚至教育部所說的「改善自己為來的生活品質」,其內涵為何,官方卻是一點也沒說清楚!尤其,在社會大眾普遍追求富裕的物質化生活的同時,不是也有一股要人們反思自己的生活的聲音,像是「清貧思想」流行了好一陣子,甚至被視為是當下物化生活趨勢的一股清流?

從課程批判的角度來看,理財教育的目的固然是要建立「個人」正確的金錢價值觀,但有個弔詭是:國家透過學校正式課程的推動,必有潛在課程的出現!學生學習理財,能夠在日後依據現實的生活狀況做好量入為出、並實踐儲蓄的道理,那還好;萬一要是成了非法斂財的另類專家,或者守財奴,並將一切推諉給學校教育,那理財課程豈不是在被搞歪的情形下,徹底的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值得我們關切的是:在這個時代,很多社會的公共議(問)題,幾乎都被推諉成「那是你個人的問題」!八八水災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人民遭土石流掩埋,失去寶貴的生命,那是因為「你」(或總統先生口中的「他們」)不撤離。學生學不好,那是因為「你」不夠認真,不夠用心;老師與學生發生衝突,也是因為老師「你」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太差、EQ太低的關係。員工被老闆炒魷魚,同樣的,問題還是在「你」—-誰叫「你」的證照太少張、學歷文憑不夠好看…。換言之,這個時代,如果組織出現問題,癥結幾乎是直接推到「個人」或所謂的「自我」身上,對於結構的反省與批判,力道似乎是越來越薄弱。無怪乎,學校的「個案」比起過去,簡直是以等比級數逐年暴增中—-怪怪,少子化的時代,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個案?

我更在意的是—-希望屆時別被說成那是「你」想太多(我怎麼好意思把這一指控又推回給那些曾經在學院認真指導過我的師長們?)—-教育部要推理財課程,無形中,根本是在推卸政府必須肩負起的社會公平正義的責任。政府不去思考如何改變或解決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惡化的問題,放任的結果,卻只想透過學校教育,把日後人民貧窮的問題,全推給那是因為學生「個人」理財沒學好。

說白一點:

理財教育,笨蛋,那是窮人才要上的課。要是越上越窮,那表示「你」沒有好好學!上課不認真啊!(難怪基測這方面的表現那麼差)。可別忘了,恁爸可是為你好,才絞盡腦汁替各位尋找翻身的方法啊,你翻不了,關我教育部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