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夯的教育名詞:西瓜學校

這種學校不是農業學校,不生產西瓜。[@more@]

「西瓜學校」指的是一種政治、法令與教育複雜關係下的產物。說它複雜,其實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教育完全脫離不了政治,政治處處影響、干涉、甚至改變教育的風貌。想要把政治與教育徹底的做一隔離,或者擺脫所謂意識型態的束縛,那是癡人說夢話—-我們的課程裡,到處都有意識型態的鑿痕。

相信大家這幾天,都有注意到一則教育研究的新聞,那就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王麗雲教授自2005年起,以四年的時間,執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此一研究主要是探討與瞭解「地方權力與教育治理之關係」。由於研究的紙本報告尚未公開,這一部份有待王教授日後寫成論文加以發表,或請國科會將該研究成果上網,好讓全國人民瞭解地方權力對基層教育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不過,從媒體的報導中,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幾個重要的現象,茲整理如下:

一、台灣的教育深受選舉制度的影響,尤其是縣市首長的選舉:於台灣的地方政府可自由任命教育局(處)人事,造成教育發展受阻於政治派系。 導致「現在的情況是,沒有好的政治家,就不會有好的教育家」。而1999年施行《地方制度法》後,除了直轄市,縣市教育的主管機關皆為地方政府,意即教育局(處)長不需教育背景、資歷或公務人員資格,也可被直接任用。

二、地方首長擁有更大的教育權,如果他重視教育,政治動能與領導能力確實可為地方帶來不錯的教育發展,教育也可配合縣市施政統合發展。但往往地方派系也會介入教育人事、經費,為了選舉,教育資源常淪為酬庸、鬥爭的籌碼。

三、在教育人事方面,縣市首長比教育局(處)長更有影響力;而在教育經費方面,民意代表的影響力卻位居第一。「西瓜學校開始出現」—-明明兩所學校就在附近,但較多民代小孩讀的學校,教育資源就會源源不絕進來,另一所學校相形見絀,「西瓜偎大邊的狀況相當明顯」。而校長現在常不能把時間全部放在學校內的教育事務,為了獲得經費、充實設備,必須四處向民代請託,縣市首長再「賣議員面子」把經費撥下來

四、以政治為導向的教育風氣,也讓各縣市教育發展不均,例如桃園為打造「航空城」特色,將教育與縣市施政統合規劃發展,強化學生語言能力;嘉義縣也運用資源將多數老舊學校翻新重建。但有些縣市卻連幾年級該教英文都不確定。

五、地方教育權縣市首長一把抓,象徵社會正義的教育機會均等原則,因百里侯對教育的重視度不同,各地學童恐怕只能自求多福。台灣近年有「將教育推向政治」的傾向,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

看來,想要讓教育的政治成分少一點,還需透過法令修改來解套。既然《地方制度法》對教育產生了不好的影響,若要讓教育回歸真正的專業,還有待立委諸公們多幫幫忙了。問題是:這些立委個個也是磨刀霍霍,無時不刻地在準備向百里候這個寶座進軍啊!修改《地方制度法》,豈不是權力的自我閹割?

而在地方政治力滲透的影響下,就校長遴選這事來看,地方縣市首長雖口聲聲地說:保持中立,尊重遴選委員的決定,但明眼人一聽就知道這是鬼話連篇!保持中立這樣的話似乎只有說的人才相信,而且他也覺得那是真的。多數人則是不說,心照不宣,但會心一笑—-既然牽扯到「選」這個字,在我們的政治世俗文化脈絡下,哪有「無撨」的道理啊?

參考報導

教育政治化?地方教育首長引爭議

西瓜學校,教育資源很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