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排課:與學生認知發展無關的考量

有時候學校排課,所根據的,並非學理,而可能是某些與教育或學習無關的考量。[@more@]

在E. Eisner那本廣被學者或研究生列為課程與教學理論必須研讀的「經典」—-《教育的想像》(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一書中,指出了學校教導了三種課程:顯著課程(好比教科書所陳列的官方知識)、非顯著(或潛在)課程以及虛無課程(只那些無法列入正式課程且被刻意排除在外的課程,例如化學不教煉金術、數學不教占卜、算命)。老師大多在意的是顯著課程是否有教完,但學生學到的往往是潛在課程。

Eisner認為,學校裡,課與課之間的安排,有著頗為細微但隱蔽不顯的影響,這種情形特別反映在學科之間的競爭。學校對於各科目(現在叫做「學習領域」)時間的安排不僅影響了師生每日的作息,更形成了學校教育中的潛在課程。他進一步指出:在美國的小時教育,學校多將藝術課程安排在下午來實施,尤其是在週五的下午。這樣的安排傳遞給學生的訊息是:藝術課本質上是遊戲的形式,學生只有在學校教育真正的工作完成後才上藝術課。至於什麼是「真正的工作呢」?這指的是:在上午,學生一早到校,蓄勢待發,準備學習艱澀的語文或數學課程;在下午,藝術課則被視為是一種無須「思考」的獎賞。

而在《重思認知與課程》(Cognition and Curriculum Reconsidered)一書裡,Eisner指出:雖然學校教育工作者多同意,將認知發展作為一種教育目的是適切地,我們應多培養學生瞭解世界、有效地處理並從互動當中獲取更多樣的意義等「能力」。但實際上呢,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尤其,長久以來,學校的一些科目,有著一種將情感(affect)與認知截然二分的鑿痕。而在所謂的實務操作上,也顯露出了課程內容如何被決定,以及內容的特徵應該何時教。就如先前所述的,早上腦袋被認為是較清醒的,有助於思考,應該上些屬於認知性的科目;下午則安排情意的科目,像是藝術。

但藝術課程真的只有情意,沒有認知;或者國語、數學真的只有認知,沒有情意的成分在裡頭嗎?相信很多老師依據他們的實務經驗,答案是否定地。然而,學校為何早上還是要安排主科、下午則是副科呢?至少就過去的情形來看,是有這樣的趨向。

這一趨向,最近這幾年,不管是在國中、國小,都有很大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一大早就在唱歌、畫畫、做各種藝術創作,或是在戶外上體育課。但有趣的是:之所以日課表會做這樣的安排,完全不是因為基於「認知發展」理論的考量,而是源於教師的因素!我們都知道,自2688增額教師政策實施以來,加上這個學年最新實施的「增置專長教師」,教師人力派遣化似乎是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了。各校每天都有一部份的老師,像是趕場作秀似地在不同學校間穿梭。而為了不讓他們受舟車勞頓之苦,學校於是乎儘量配合這些老師,讓他們優先「集中」排課,好讓他們能多跑幾間學校,多兼幾堂課。

雖然上述之排課方式非以認知發展為考量,但是否產生意外的潛在課程效果,扭轉學生對於不同課程的認知,仍似乎有待觀察—-尤其在如此重視所謂的智育,而將群育和美育排在後頭的台灣來看,就算是力倡多元智能的今天,主科、副科的界線觀念,消蝕地還不是那樣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