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濁音不見了

暑假期間,幾位參加國語文和本土語言比賽的學生返校練習。[@more@]

有位四年級的男生,參加的是本土語言朗讀比賽。這位孩子在家是隔代教養,由於父親早逝,加上母親改嫁的關係,可以說是由祖父母一手帶大他和姊姊。不過爺爺奶奶為了一家的生計,得拖著老命繼續拚,盼給兩個孫子較好的生活環境。

儘管這小男生的祖父母都是說所謂的「台語」,照理說,孩子在互動當中應可習得相當不錯的本土語言能力。但基本上,據學校其他老師的轉述,這男孩極愛看電視,他本人甚至在校刊裡寫著:要是沒有電視的話,一定會無聊死…。而從孩子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兒:一個消失的濁音。

在閩南語的「我」,用台語羅馬字來寫的話,是góa—-這孩子卻說成是óa,那個屬於濁音的g不見了!這種現象,不知道是否普遍?記得先前有看過一些教鄉土語言的老師,曾經反應過這個問題。經過幾次的指導和練習後,這孩子就又恢復了góa。

在研究所進修期間,有位外省第二(三?)代的老師,也因為說成óa,我們有了一些討論—-而她一直以為是óa。這個濁音的忽略,就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意義上來說,應是蠻有意思的。日後會不會消失,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