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評量是主審的話

寫了一篇投捕之間看教學,有位朋友同我說出他的看法。[@more@]

他說:「評量才是打者,而不是課程…」。我認為,評量並非正面與投手遭遇的打者,而是站在捕手後面那位需以客觀公正態度進行判決的「主審」。

捕手球配得好,投手也投到指示的位置,但裁判還是搖頭不給好球,這不就是我們說的「考運」嗎?

儘管每一位主審都有自己偏好的好球帶,但我們不難在兩出局的比賽中看到,當捕手接到球的那一剎那,裁判正準備做出拉弓動作的同時,就已自信地將球往場內一拋,轉身往休息室走去;同樣地,有些投手球一出手,頭也不回地離開投手丘—-當然尷尬的情形還是會出現,就如上述的不給好球。而面對評量,師生這對投捕搭檔都要做好準備,投主審之所好,有效設定並掌握好球帶的大小—-有些老師跟學生,真的很會「抓題目」。

雖然在學校,老師經常是捕手兼主審,好球是由他來判定的,這也是因為根據他多年的蹲捕經驗,知道好球帶在哪,而透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評量是怎麼一回事。當然,這樣的一個雙重角色並不好當,如果老師在接捕時好球帶不固定,甚至偏差太大的話(試題亂出、答案僵化),絕對讓學生投起球來是一個頭、兩個大,甚至投不下去,只好塞紅中的直球。至於下場為何,不必多說。

由於老師得扮演著捕手兼主審的角色,這又牽扯到一個頗有趣的問題:有些老師站在鼓勵學生的立場,希望讓孩子們培養出投球(學習)的自信心,因此會刻意將好球帶給拉大,但這會不會造成學生一種錯覺:以為日後遭遇到的評量,就是這麼容易,因此在面對打者(課程)時,學習的態度不自覺地鬆懈了下來?而一旦遭遇到難纏的打者,學不下去,只好棄械投降?或者遇到比較刁的主審,一時之間就難以適應?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有的老師好球帶縮得極小—-比夜市裡擺設的九宮格還小—-除了少數天才型的投球能將球投進好球帶之外,大多數投手在如此嚴苛的條件下投球,幾乎一律不及格。我想,這些都不是我們樂意見到的。

當然,教/學的目的不盡然同真正的球賽一般,就是為了獲得評量主審的青睞,它還是有一些很細膩的樂趣在裡頭。我記得美國職棒大聯盟有位名人堂級的大投手曾說過:

當你把好球投得像壞球,壞球又像好球,裁判的手舉也不是、不舉也不是,那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