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不需要只想「坐大位」的校長

這個學期,我校最精彩熱鬧的一件事就是校長遴選。[@more@]

早在幾個月前,各路人馬—-含親友團與敲鑼打鼓的啦啦隊—-在表態之後,便陸續展開運作與動員。這些不管是明的還是暗的動作,可真是不輸給國民黨立院黨團召集人發出的甲級動員令,可謂好不熱鬧!

在我看來,現在的校長遴選,就「界線」二字來看,已經跟我們熟悉的各種號稱展現民意的民代選舉沒什麼兩樣了。即便是同額遴選,該拜訪的還是要去拜訪,該走動的亦是馬虎不得。至於為何會變成這樣,隨便檢視國內教育行政專家學者關於校長遴選此一課題的論文,就不難理解他們為何會選擇使用「惡質選舉文化的影響」這樣的字眼,來描繪黑函滿天飛、流言蜚語到處亂竄的校長遴選現象了—-從小學到大學,無一倖免。

校長遴選不管是老師、家長也好,或者各種阿狗阿貓協會也罷,無可避免地—-「為了學校」—-爭取發聲的機會,表達意見是有其必要。但這種具有政略或戰術意義的發聲,姑且不論目的是為了要合縱還是連橫,似乎都忘了校長遴選這回事都必須將學生納入慎重的考量。幾乎每一位校長都會在她/他的教育理念說明書,不約而同地提到他們對於辦學的想法是與學生有著密切的關連—-好比說,綜觀每一位遴選者的理念說明書,都可以找到「把每個孩子帶上來」諸如此類的說詞(口號?)—-但關連未必產生關係:在學校裡,與學生生活世界距離最遙遠的,莫過於校長了。或許部分的校長會對這看法不怎麼地認同,甚至表示他們是多麼地瞭解學生、親近孩子。但若我們去問問孩子,他們對校長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的想法是什麼,相信所收集到的意見,有很大的一部份會頗出校長的意料之外。

而校長遴選這事,亦可說是屬於大人間的遊戲—-限制級—-但兒童真的不宜嗎?

在學生畢業前夕,我直率地問了孩子們:「你們在學校六年,說真的,最有資格回答這問題,因為你們『看』了六年的校長,而你覺得,到底,我們學校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校長?」我可不是問問而已,我希望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並能夠在校長遴選的過程當中,有個發聲的位置,能夠表達一下來自學生的想法,讓這個遊戲真正回歸到學生主體面來思考,而不是一個被徹頭徹尾給大人搞髒了好幾年的舊把戲。每位孩子都寫得很好,其中這位,讓我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

學校最需要的校長,我有幾點看法。第一點,校長要多多在學校,不要沒事一直往外跑。第二點,校長要多多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看看外面的世界。第三點,校長要多多跟學生互動,玩玩球一類的運動。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學校要一位好校長,不是一位只想坐大位,而是要多多對學校付出的人。

好個「坐大位」(真不曉得他從哪兒學來這話兒)!這三個字,短時間內,我想,自己很難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