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一支短片,內容是記者訪問去年底從美國職棒大聯盟宣布退休的投手Greg Maddux。[@more@]
國內多將這位戰績顯赫的右投手—-生涯一共取得355勝、超過3千次以上的三振、並連續四年獲得投手最高榮譽的「賽揚獎」(Cy Young Award)—-譯為麥道斯或麥達克斯,因他的姓,有人乾脆給他取了個瘋狗(Maddog)的諧音綽號。
說真的,以他被譽為「控球大師」的身手,再投三、四年應該不成問題。甚至有不少球迷認為,他是最有機會挑戰生涯四百勝的選手。不過,就如他在退休記者會所說的:「儘管我覺得還可以打球,但我已經不怎想了,所以該是說再見的時候了」。
記者在這支短片裡問老麥:「能否給想當職業棒球選手的年輕孩子一些建議?」他說:
要保持打球的樂趣,我們是在玩球(play ball),不是為了球而工作。進了棒球場打球,就得有樂趣(have fun)並好好享受它。
對自己的工作要保有樂趣,這可以說是大家聽到不想再聽的話,甚至有些陳腔濫調。但實際上,做起來卻是難上加難。對一位長年在外征戰的職業棒球選手來說—-老麥的職棒生涯長達23年,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他幾乎沒有運動選手經常出現的傷痛—-把打球這一工作當作玩球(英語都是play ball)來對待,心態或心理的調適顯見是十分重要的。固然,技術層面的維持與精進頗為重要,但若只是為了想保有工作而打球,很快地便會失去樂趣,遑論享受二字了。
在學校工作久了,倦怠在所難免,而且可能出現的時間點比職業運動選手來得還要快。有位校長曾告訴我,他觀察到學校部分的老師呈現的就是一副「過日子」的模樣,儘管他無法精確地以言語表達出他所見到的那種狀態與感覺,但曾經經歷過類似遭遇的我,自己對此倒是多少有些體會。簡單的說,當出現「教學就是這麼一回事」的念頭時,我想對這份工作的熱情已經剩下不多了。而很快地,我們腦中便只會想著要有個固定的行事習慣來度過學期的每一天。
我這不是說形成固定的行事習慣都是不好的,畢竟,教學這份必須大量消耗心力的「情緒勞動」,由習慣累積起的行動經驗,往往會對老師有些幫助。就好像一位投手的投球動作,必須保持固定才行—-看看王建民去年跟今年在投球動作上的差別,就知道他今年為何會被對手打得那麼慘的原因了。但別忘了老麥所說的:我們是在玩球!長年所保持的固定投球姿勢,卻不意味著每次出手都得採取同樣的節奏、並投出同樣的球路來。本壘板雖然就這麼大—-教室也是只有那麼大—-但想要解決打者,就一定得學會「玩」球!而想要玩出興趣,就非得對自己的行事習慣做檢查、反省。好比投手在出賽前,會反覆地看錄影帶,研究自己的出手姿勢是否有問題,並瞭解每一位打者的習性,以找出有效對付的球路來。重要的是,這些屬於投手的功課,除了是提醒自己謹記為何在先前的比賽被挨打外,另個意義則是瞭解自身當日的(身體)狀況,調整並穩定自己,找出適合的拿手球種來。
我突然覺得,教學這工作,在有些地方,跟棒球投手還真是相似—-儘管投手滿腦子想的是如何讓打者出局,而老師想的是如何讓學生保有興致盎然的學習態度並且學會他所教的—-都需要懂得怎麼去展現「玩球」的智慧。雖然一位投手擅長的球路,可能就只有那麼幾種—-好比波士頓紅襪隊的Tim Wakefield就主要靠著他的「蝴蝶球」,搭配幾個曲球和慢到不行的直球,卻從1991年起闖蕩大聯盟至今—-但隨著改變配球模式,以及善用本壘板高、低的進球角度,他還是可以玩得精彩,享受比賽的樂趣。老師未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