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2007)年的五月,以三、四百字寫了「校長遴選制度,早被搞髒?」一文。[@more@]
其實,此一制度在本縣實施將近十年,運作過程產生哪些問題—-尤其是關於「民主精神」的理解與實踐—-以及對於學校教育的發展與生態究竟有何深遠之影響,教育處似乎未能在實施之初,即規劃「有計畫性的」探究,逐年地從各個不同的層面來深入瞭解,並將研究的結果公諸於全縣的基層學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長。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教育處、縣內的家長協會、校長協會便開始忙碌起來,更忙碌操勞的,莫過人那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候選人。光是拜訪,就已是很大的一門「做人」學問。別以為花錢請吃飯,或帶個伴手禮親自登門握手寒暄就能獲得親睞—-這些早就不是什麼只能做、不能說的祕密。儘管我們絕對不會在國內關於校長參與遴選的研究報告裡—-尤其是學位論文—-讀到這些如此貼近現實的文字描述,來告訴我們遴選者如何展開行動,累積所謂的人際關係資源。但每年這場遴選秀所造成的各種笑話、趣聞,甚至幾近荒謬的鬧劇,似乎也不是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新聞。
我這並不是刻意想去挖苦參加遴選的校長們,事實上,上述這些舉止—-積極走動、應酬送禮、建立人脈關係—-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不管各行各業—-尤其是跟晉升、轉換位置有關的—-可說是再平常不過的現象了,而所謂的教育界,一樣不能例外。雖說如此,遴選實施那麼多年了,仍會令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此一制度感到疑惑,甚至是年年意外。制度的設計無非是想讓人事的運轉能夠順利地上軌道,但老是出現一些翻車脫軌的現象,就頗耐人尋味了。但這並不難理解,尤其我們都心知肚明:凡涉及教育事務者,幾乎都會將所有的行事建立在某些看似具有「正確性」的修辭基礎上;然而,實際的操作卻很少會同說辭像卡榫般地那樣契合。這一來,搞得制度的理念要嘛不是顯得過於冠冕堂皇,要嘛就是遭受訕笑,準備被搞歪得更具政治正確性些。
在這種情形下,表面上,校長遴選看似是他自個兒的事,準備資料、拜訪家長、認識老師、同遴選委員打招呼…,一個人忙裡忙外的,搞得身心俱疲。但抬面下呢,那可熱鬧了!只差沒來個全家總動員。這也難怪,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度,使自己對於擔任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抱負得已施展,任何可以攀上的關係,讓自己成為抬面上的熱門人選,當然得毫不客氣地給用上。
只是,問題來了!大家也都清楚我們的民主/競選文化,有一奇特的現象:抬轎的比坐轎的,還要熱心、還要緊張。遴選的校長無法掌控的是:那些抬轎的人會放出什麼樣的風聲,製造哪些閒言閒語,說黑函造謠攻訐也好,或是「無意」說出的八卦也罷,總之,已將遴選制度搞得是渾濁不堪。而就算是某位校長因此被遴選上,一些奇奇怪怪的話語,仍會在日後不停地流竄。
好比說,我今天就從同事的嘴裡聽到一個莫名其妙,卻又震驚不已的消息:由於本校不知為何地成為這次遴選的大熱門,各方人馬在近日已動作頻頻。不知為何,竟有人說我私底下打電話給家長會長,尋求對某位遴選者的支持…。這種沒說過、更沒做過的事,耳語輾轉相傳,積非成是,真會讓當事人啞口無言,連想花力氣去辯護都覺得意興闌珊。
這遴選遊戲玩成這副模樣,還真是讓我們的孩子看笑話了—-弔詭的是:我們依舊會用那些美麗漂亮卻空洞無比的修辭教育他們什麼叫做民主,但他們已在成人遊戲中習得了潛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