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上週來我學校,雖然沒能遇見她,不過她送了我一本書,《邁向健康的教育》。[@more@]
這本書的第十三章,是由Christof Wiechert(2006/2007)所寫的「班導師任期的長短」。記得,我在2006年的4月,曾寫了一篇「對『最快的教師成長方法』的一些想法」,裡頭提到:
老師最快的成長方式,是把一個班級從頭到尾帶過六年,而且要連續帶上兩輪,他/她在所謂的教學專業與班級經營會有所謂爆炸性的成長。
很巧地,在這篇文章讀到了一個頗有意思的想法(135):
沒有任何方式比您在孩子七或八歲時,以圖像的方式給他一些東西,而之後也許在他十三或十四歲時,再以另外的方式來重新審視這些東西,還來得更有用處而且收穫更多。正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嘗試在華德福學校中讓孩子盡可能跟在一個老師身邊久一點。當孩子們7歲入學時就會被託付給一位老師,他與孩子們一起晉級,只要可行的話。
Wiechert認為:「每一年把學生交給不一樣的老師那樣的學校,是一個多麼瘋狂的機構。」我想到,在自己任教的前幾年,由於學校教師流動率非常的高,主要是很多都是代課老師,每一班的孩子,幾乎是年年換老師。但在今天,相信學校這種被視為「瘋狂」的現象,已經不存在了。而為何Wiechert認為要讓孩子跟在一個老師身邊久一點呢?他的著眼點,我會認為是同教師專業成長有關的(同上):
…教師不僅伴隨學生多年,共同走過成長之路,自己也跟著一起成長。這同時也能夠保證班級所上的客隊老師來講也都是新的,不只在課程題材方面,在上課情況方面也是如此。老師跟著一起長大,他不僅透過不斷更換的題材改變了自己的能力,自己也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必須注意的是:當老師出現那種「無法再繼續下去」的感覺時,「與能力的轉變有比較多的關係,而較少是因為『專業能力』的問題。」這句話,Wiechert的意思是:老師若想繼續把一個班給帶下去,他必須是要有「想像力」(他將其稱之為「教育的絕對指令」),這種想像力讓那些想要有一番作為的老師,不斷地改變自己。重要的是,當老師無法改變自己班級經營的習慣或教學所形成的慣性時,就該當機立斷做出放手的決定,而這是無關成功或失敗的。
我想,所有的老師在師資養成階段,都有修習發展心理學,但很可惜的是,一旦進入學校後,由於年段分級的設計制度,鮮有機會長時間地陪伴學生,甚至扮演「發展助手」(Glöckler, 2006/2007: 9),同孩子們一起成長,藉著理論與實務的辯證,讓自己對不同世代的學生有更深入的瞭解。也就是說,發展心理學僅是停留在理論部分,而未能置於我們的文化脈絡裡頭,讓老師發展並建構出孩童/青少年的「文化的發展心理學」的理解。這實在是很可惜的地方。
不過,近來我也聽到一種說法頗值得我們想想,學校同事吳老師說:「老師就像不同的書,學生多讀幾本不同的書是好的」。的確,換個角度想,處在社會中,並非人人得來適應我,我們也得學著去適應各個老師他們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但這種學習,無疑地,對一些孩子來說,是倍感艱辛。我會認為,如果老師像本書的話,那麼他的任務絕對是更為艱鉅:你可以成為一本有趣、具有啟迪性的讀物,也可能是一本嚴肅得讓人讀不下去的書,同樣也會是一本乏善可陳、枯燥無味的小說,甚或是沒什麼營養、只會說三道四的八卦雜誌。而如果老師想使自己成為一本對學生有益的書,Wiechert倒是給了我們一些「培養內在活動能力」的建議:那就是你得對與「藝術」有關的活動多投注些心力;或者,使自己對「某種特定的、以人文精神科學為內容的思維活動。思維活動能激發思考的靈活度」(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