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中國時報)有一則「愛的奇蹟:智障生甄選上北科大」的感人新聞,內容是說有位從小被鑑定為中度智能障礙的孩子,在高職老師的細心照料和指導下,甄選上北科大。[@more@]
報導寫道這位學生:
…從小被鑑定為中度智能障礙,國中小遭同學老師排斥,高中幸遇三位恩師,像開了竅般功課突飛猛進,縱橫全國技藝競賽,甄選上北科大,上周換發殘冊,還因證照太多被鑑定為「太聰明」而遭打回票。
我相信很多人會說:這孩子因為碰到不願放棄的老師,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就。但我會說:
這孩子在中小學階段之所以會被老師放棄、同學排斥,全是因為被所謂的「鑑定制度」給謀害!
學校教育過度地將學生分類,導致現在校園裡有太多的「假特教生」,製造這些特殊生的制度不但沒有被檢討,反而不斷地被強化。的確,有部分學生是有智能上的障礙,但又如何呢?我們到底在怕什麼?我們不敢面對和反省的,反而是制度的篩檢是否會出問題,我們寧可相信那套被建構出專門將人分類的「偽」心理/科學/醫學知識,它在校園的實務面形成了一種強而有力的知識權力論述,就此扼殺了多少根本不是智能障礙的學生,而到底有多少孩子在這套制度下被犧牲,我們大概也沒有那個勇氣去做統計。
要不是這孩子在高職階段遇到了「好老師」,我相信他一輩子將會是難以在「中度智能障礙」的陰影下翻身。而這也突顯出:一位好老師不放棄任何學生的前提是,他必須先要摒棄那些將學生做各式各樣分類的鑑定或制度所形成的成見、偏見,甚至得「不鳥」那些玩弄名詞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