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永三郎看「國定教科書」

在箝制思想、管制言論自由的年代,什麼是好書、壞書,決定的並不是市場機制,而是國家政府的暴力檢查制度。[@more@]

但即便是生活在言論自由的社會裡,因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影響,同樣會影響人們對於書本好壞的判斷。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因在極右的軍國主義統治下,言論思想受到相當程度的迫害。戰後的解禁,自由化過度,卻引起了「壞書」氾濫的問題,導致青少年不良行為的增加。但在日本學界享有盛名的歷史學者家永三郎(為了徹底反對國家對教科書進行審定,維護教育內容應享有免於任何干涉的自由,同國家打了一個長達卅二年的官司而聲名大噪。這場官司,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尤其是二戰期間飽受日本軍隊荼毒的亞洲國家),在他的自傳裡,卻指出所謂真正的壞書,是那些影響學子甚深、給予錯誤思想的「國定教科書」(頁97):

究竟何為「壞書」、何為「好書」呢?這其實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問題,其判斷標準並非像力主排斥「壞書」的人所想的那麼簡單。在我看來,應該說只有戰前的的國定教科書等,才是真正的「壞書」。正是此類書籍把我們帶入了戰爭,並使我們對戰爭喪失了起碼的判斷和批判能力。目前被稱之為「壞書」的一類出版物,人們在讀它們時,並未抱學習的目的去閱讀,也不希冀從中學到東西。但就教科書而言,則是另外一回事。人們閱讀教科書是為了獲得知識,追求真理。當這類出版物歪曲事實,迎合邪惡的權力和金錢,其所宣揚的東西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滲入大多數國民的頭腦裡。在這種情況下,其危害性顯然是上述所謂的「壞書」所不能比擬的。

國家的言論檢查機構的確可以左右一本書的好壞,馬克思的《資本論》在反共復國的年代,不僅被打為壞書,甚至成為禁書。但國定教科書進一步地透過課文進行污衊、洗腦,才是更為可怕的教育暴力。這種欲透過文本暴力淨化下一代國民思想的手段,也還得透過教師才能達成目的。只是,多數的情況是:有勇氣抵抗、說不的教師並不多,亦不容許存在,他們要嘛早早成為殉道者,要嘛選擇成為體制的幫兇。然而,事過境遷的懺悔,已無助改變歷史造成的事實。二次大戰期間的日本教師,只能選擇遺忘,像家永三郎這樣的學者,願意起身承擔歷史罪過進行戰鬥的,不讓歷史重蹈覆轍,實提供教育工作者一個反省的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