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校的行動研究報告是如何產出的?

教育處規劃了縣內首次的行動研究成果發表會,規定各校一定要捧場:十三班以上的學校,以團隊的形式,(至少)要產出一份行動研究報告;十三班以下的,則是交出一份八千至一萬字的教學經驗分享。[@more@]

寫得好的,有獎勵哦!除了嘉獎,另贈禮券數千元。但在交件前夕,卻聽到了不少關於各校究竟以何種方式產出這份報告,一些頗為有趣的內幕。

★甲校:把該校取得研究所學位或在職進修的老師找來,要他們想個方法,「集體」把報告給做出來。這麼做,卻讓部分的老師出現抱怨的聲音…

★乙校:由於學校老師沒人報名參加,「自願」擔下這工作,於是教務主任要自己處內的組長認領…

★丙校:丙校有位老師直言,教育處一下來個行動研究、又丟了個品格教育,學校接到燙手山芋後,通通又丟給她。小老師嘛,無奈之下來個「一魚多吃」的變通策略:把教案一方面投品德徵稿,一方面投行動研究…

 


這項計畫立意雖好,但在學校執行面上,的確出現了不小的落差。不知道縣內是否有學校敢不交件的?想必沒有!但學校老師出現抱怨或反彈的聲音,好像也多以「人民的聲音,我聽見了…」這樣的模式來處理。但聽見之後呢?報告還是要寫啊!

我相信在縣內還是有學校,很認真的而且由老師組成團隊,群策群力的以行動來完成研究。或者將他們過去努力完成的教學計畫,透過行動書寫,做一回顧和省思。只是,關於這個行動研究報告或者教學經驗分享,各校究竟如何完成這項棘手的作業,相信還有很多更有趣的「內幕」,但這些絕對不會在成果發表會那天「分享」。就此看來,最應該做研究的反倒是教育處—-一個關於要各校參與此次行動研究的行動研究。但我們不清楚處裡究竟懂不懂,或者會不會使用行動研究的研究方式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