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有時候我會有一種錯亂的感覺![@more@]
對台灣的父母親來說,送自己的孩子上學,究竟孩子們上的是哪一個學校?或者說,就我們台灣的現況來說,所謂的學校到底指的是什麼?很多學生一個禮拜依據父母所安排的,要上各種不同的「學校」,去學各式各樣的玩意兒。而我們印象中的那個憲法規定的國民應去的、盡義務的那個「學校」,就當下而言,似乎不過是其中一個。
就目前很多小孩或中學生來看,一天上兩個學校是很平常的事—-一樣都有教室、老師、也有該完成的功課。二者的差異,不過是一個學校裡的首長叫做「校長」,另一個叫做「班主任」。有校長的那個學校,還有職員、護理師、替代役男…等另個學校看不見的工作人員;至於稱為班主任的那所學校,取而代之的是坐在櫃臺前,負責收費兼推銷不同套餐課程的小姐或老師。這兩種不同的學校,都有提供餐飲,兩者都要付費:一個吃的叫做營養午餐,另一個嘛,不是由7-11、全家便利商店或萊爾富等超商,就是由校門口擺攤賣香噴噴的雞排、薯條以及各式飲料的攤子所包辦。
孩子們總是上完全天班學校後,接著背另個書包換到那所教室空間比較小、擁擠、但有空調且學生來自各方的學校。兩所學校都有寫不完的功課、考不完的試。對(大?)部分家長來說,看到孩子們如此忙碌,卻可以使他們安心—-因為孩子們沒時間想東想西作怪,也不會因功課寫完沒事幹喊著「好無聊」。至於忙碌後的慰勞品,就是讓他們在週末玩電腦線上遊戲—-當然還是有時間限制,怕的就是失控二字而無法回到學習的軌道上。總之,如何將孩子的生活時間給塞滿,成了當代忙於生計的父母一個頭大的問題。
只是,當孩子的時間都被各種學校佔滿與支配後,是否學習已呈彈性疲乏、索然無味,而父母師長看在眼裡,會有所警惕呢?有時,我還真是發現學生已經分不清自己究竟上的是什麼學校!在學校裡寫補習班老師規定的作業—-比較誇張的,甚至上課時間也還在寫;或者,在安親班把學校老師規定的功課,在另個老師的監督下給完成—-一切都是為了安父母的心。
或許,我們可以將這一切推給長久以來,我們的學生飽受「升學主義」的荼毒, 但推諉給一個有著共犯結構特徵的名詞,「孩子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這麼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一代傳著一代,聽來倒是令人感到越來越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