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囂張哦!

這是多年前發生在我班上的一件事,事件裡的兩位主角,當時不過約是9、10歲的小孩。

[@more@] 整件事,提供了老師一個可觀察與探究的課題:究竟,我們的孩子是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染缸,尤其他們對成人世界的觀察與學習,耳濡目染下所建構的經驗如何滲入同儕互動中,並對老師形成一種思索如何給予教育的影響?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子的…

C生跟T生是同一組的同學。某天,C主動表示要請T吃巧克力,後者吃了幾片覺得不過癮,擅自翻開C的書包,順手又拿了一大把。湊巧,同組的另位伙伴S看見後,立即同T說:「隨便翻人家的書包是不對的」,沒想到,T回他一句:「管你的!」

有點荒謬和幼稚的是:T生因吃得不過癮,質疑C「請客」的誠意,甚至把他因忙著民代選舉而忙得焦頭爛額的媽媽給拖下水。T說:「你以為你媽媽是立法委員就可以怎樣啊,你很囂張哦!」C生聽到這話後,同樣很不高興地把T生的父親(基層員警)給拉了下來:「怎樣,我媽媽是立法委員,可以讓你爸爸沒工作!」就這樣,兩個人你一嘴、我一語的,狠狠地槓了起來。

「我媽媽很有可能會落選…」,不知為何,C突然迸出這麼一句話來。

沒想到,仍在氣頭上的T來個趁勢追擊:「活該,落選最好!」

此話一出,可不得了,兩個小傢伙已經不是動嘴,而是手腳都動了起來。甚至第二節上課,我請各組學生排隊改數學作業時,兩個人竟可以前腳踢、後腳回地對幹了起來。

以上的描述,我想大家一定會說T錯在先,而事實上也沒錯。不過,事情並非那麼的簡單,兒童的社會世界,其複雜性跟成人有得拼。

先從請吃巧克力的C生說起好了。這孩子的父親,是個長期在建築業打滾的建商,累積了不少財富,而年近六十才當了爸爸。至於母親,也是在政治圈闖出一片天後,才懷了這孩子。 平日,C是很喜歡上學的,因為學校「有伴」,可以同他一塊玩、一同閒聊。但他一回到家,家長因顧慮小孩(身份)的安全—-這裡不能去,那裡不行玩 —-陪伴他的只剩下GAME BOY。在學校,為了讓同學成為他能夠拉得住、握得牢的「好朋友」,請吃東西,借GAME BOY玩,從小一起,業已成為他籠絡同儕的手段了。而班上同學們的胃口,就這樣一天天地被他給餵大,在此情形下,T也把C請客這件事視為是理所當然。T當然知道自己翻人家書包是不對的,但在氣頭上的他,早把S的提醒拋之腦後,並做出這種失去理智的土匪行徑來。

兩位小傢伙吵架,將彼此的父母親給拖下水,但拖下水的方式,跟氣急敗壞直接用三字經問候人家的媽媽,卻又非常不同。這裡頭,一方有權勢撐腰的語言,另一方不甘示弱地表出對此感到嗤之以鼻的心態。在成人的權力遊戲世界裡,讓小員警上山、下海,對立委來說根本是彎彎小指頭再容易不過的事了,而這些,孩子們是看得懂的—-電視連續劇天天上演著呢—-當然他們也學會了以囂張的手段來反制另個囂張的行徑。

滿是垃圾話的爭吵,往往會掩蓋事件的某些面向,我在面對這事時,亦深深體會到:掌握事件是非對錯是一回事,如何將這些無謂的話語重新做一耙梳,導入利害關係並給予循循善誘的說明,對老師而言,的確是相當艱鉅的挑戰,但對教學機智和智慧的增長,是個絕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