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競爭引發的學習難題:N. Postman的觀點

老師們多知道有些學生擅長文字思考,有些則是在圖像思考有優異的表現。 

[@more@] 不過,整體說來,學校教育的主流學習觀仍是以印刷文字為主,那些圖像思考能力佳的學生,在我們既有課程結構中,似乎佔不到什麼便宜。傳播批判學者N. Postman(1992/2007)在《科技壟斷:文化向科技投降》(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譯本則是將technology譯為「技術」)一書中,則是將上述二者拉抬至新舊「媒介」(media)的競爭來加以思考(頁8-9):

在學校裡,兩種強大的技術毫不妥協地競爭,以求控制學生的頭腦。爭奪的一方式是印刷詞語的世界,其重點是邏輯、序列、歷史、解說、客觀性、超脫和紀律;另一方面是電視的世界,它倚重的是圖像、敘事、歷史如在眼前的現實性、同步性、貼近性、即刻的滿足和迅速的情感回應。學齡兒童已經習慣了電視的偏向,上學以後他們遭遇的卻是印刷詞語的世界。一種心理戰隨之發生,造成慘重的傷亡。不能或不願學習讀書寫字的兒童,在簡單的段落裡都不會以邏輯結構組織思想的兒童,不能靜下來聽老師講解的兒童,就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

這些兒童之所以打敗仗,並不是因為他們愚笨,而是因為他們背後正在進行的媒介之戰,是因為他們站到錯誤的一方。至少是暫時站錯了隊。誰知道25年後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呢?50年之後的學校又會是什麼樣子呢?到那時,目前成績不好的學生說不定會被認為是優秀學生,而目前的優秀生說不定會被認為是殘障生吧,這些優秀生有可能會反應遲鈍,太超脫,缺乏激情,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在心理上建構現實的畫面。

Postman的觀點不禁讓我想到,自從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H. Gardner在1970年代末開啟多元智能的探究後,他就不斷鼓吹以傳統讀寫算為主的學校要有所變革。不過,就國內學校的實際面來看,多元智能似乎只是個名。尤其是實踐的結構面,太多沈重的包袱難以擺脫,除非學生優秀到一個相當被認可的程度,要不然,多數學生依舊臣服於印刷文字媒介所界定的學習,而做為此一媒介的看門狗,就是我們熟知的以紙筆測驗為主的學力測驗。

至於廿五或五十年後的學校,會不會因媒介的競爭下而有所改變—-印刷文字退位,電視或電腦圖像取而代之—-我想不必等那麼久:只要黑板前的布幕一拉,投影機一開,流動的畫面與動人的聲光效果自然能讓孩子靜下來。畫面成了控制教室秩序的一種手段,對於學習是否真有幫助,Postman的看法是這樣的(頁9-10):

技術變革不是數量上增減損益的變革,而是整體的生態變革。…新技術並不是什麼東西的增減損益,它改變一切。…每一種技術都有一套制度,這些制度的組織結構反映了該技術促進的世界觀…一種新技術向一種舊技術發起攻擊時,圍繞舊技術的制度就受到威脅。制度受威脅時,文化就處在危機之中。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所以當教育工作者問,學生用電腦學數學的效果是否勝過用課本學數學的效果時,我們從這個問題裡學到的東西等於零,其原因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