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暨南大學的李家同教授關心國內教育現況是出了名。
[@more@] 不過,對於教育改革的作為或是學生學習課程內容的想法,我有時覺得他是一位相當浪漫天真的教育人。這裡的浪漫天真並無貶抑的意思,而是我們對於所謂的教學現場實際,因為位置的不同出現了歧異。例如,他關懷弱勢的窮學生,採取的卻是電影「窈窕淑女」的教導方式,對於社會/文化/階級透過教育所產生的秀異現象與深層影響,敏感度甚低—-提升孩子的能力並非移植某一種階層的品味,而是透過課程讓他們能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看清真實的生存處境。
另一個具體的例子,則是他對教科書的看法:
不管「 一綱一本」或是「一綱多本」,重要是要徹底改變中小學教科書的模式,必需清楚多例子。 …教科書必需解釋清楚 ,有大量的例子,也有大量的習題和解答,讓學生學到紮實的基本知識。
我想,幾乎所有的國中小老師都不否認教科書的確要有大量的例子,也要有大量的習題和解答,使學生透過一定程度的練習來紮實個人的基本知識。但課本要呈現大量的例子和習題,意味著課本與習作的紙張數量要增加、印刷成本也要跟著提高。而在「以頁計價」的教科書議價機制中,顯然的,李教授忘了教科書商的本質是市場上的生意人,而非真正的教育者。教育不過是他們生財致富的工具,而不是奉獻身心的志業。
眼尖的老師就知道,前幾年,國內市佔率最高的國小教科書商,他們所出版的中、高年級國語課本,都會附上所謂的成語卡。但這幾年在統一議價的操作策略下,書商感嘆錢難賺,當然能省則省—-成語卡改成習作裡薄薄一頁的四、五題「選擇題」,既沒有解釋、更沒有例子。
在教科書開放這十多年下來,三國鼎力的態勢可說是愈來愈明顯,但要徹底改變他們的編書模式,顯然的在生意人面前,教育人放的調還是高了點。說個悄悄話,李教授大概也不知道,學校現場的老師們其實不太希望教科書的例子和習作的習題是「大量的」,至於原因為何,我想以他個人的行動實踐性格,是不會坐在研究室裡沈思答案的。